新书包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淑妃重生后 > 淑妃重生后 第42节
</br> 豫州的情形比吴王李傕想象中要好很多。
</br> 他在进到豫州之前想着的是豫州可能会欺上瞒下,已经是民不聊生流民满地,但真的进到豫州了,又去到了沿河的几个城镇村庄看过,才发现这水患尚在控制当中——尽管控制起来已经有些难,但还没有走到最后遍地灾难时候。
</br> 豫州刺史想要京中来人倒是只有一个原因,他并非不想担责任,而是他想要有个人和他一起来分担。
</br> 更直白一点说,他如今身为豫州的父母官,他愿意为了百姓拼命,但与此同时,他不太愿意自己这边在给百姓拼命治水患,背后来个人捅刀子,所以他早早上了折子,请京中来人一起治水患。这么做的好处很明显,一则是他已经向皇帝李章表明了自己的能力和决心,二则是给足够了李章分配奖罚的空间。
</br> 这位豫州刺史深谙为官之道,老谋深算,并且是能办实事的。
</br> 而李傕则是在跟随着这位刺史大人在雨中上了两次大堤之后才悟出了这样的道理——他忽然领悟到这一点的时候感觉非常奇妙,这是一种他从未想过的思路,他向来都是上位者,他不需要向谁来表忠心,他天然地拥有很多特权,并不需要这样汲汲营营地办事。
</br> 但很显然,像他这样拥有特权的,全天下一只手都能数过来,绝大多数人都需要和眼前这个豫州刺史一样平凡,他们不仅需要考虑自己还要考虑他人,甚至在许多时候还要用力地去揣度他的上位者的想法,然后为自己赢得一个上升的可能。
</br> 豫州刺史是想要谋求升官,他到京城去,甚至还期望有一天能荣登内阁,被人称呼一声阁老——所以他所要揣度的就是皇帝李章的心思。
</br> 其余的普通人,他们或者为升官或者为发财,或者只是为了生存下去,他们会有自己需要面对的那个人,他们需要做的就是其他类似但异曲同工的事情。
</br> 道理很简单,李傕也没有花太多心思就想得透彻了。
</br> 想得透彻之后,他忽然就想起了宫里面的淑妃,也想起来淑妃想出宫的事情——在见过了豫州刺史之后,他忽然就明白了为什么淑妃想出宫。
</br> 淑妃显然和他与太子不一样,她就不是那个有特权的人,她可以看作是和豫州刺史一样的人,甚至在很多地方都能找到共同点,其中最大的相同都是要揣度皇帝李章的心思。
</br> 他父皇的心思好揣度吗?
</br> 答案是非常肯定且确定的——不好揣度。
</br> 因为就连他,身为皇帝李章的亲儿子,他都不敢说他有多了解他。
</br> 在这样一个人手下做事,天然地会有极大的压力,因为首当其冲的是,自己永远无法知道自己做得到底是对还是不对,是好还是不好,今天猜测的想法明天是不是还是相同。
</br> 豫州刺史会忍耐下来,因为他眼前已经是显而易见的通天之路,他只需要按照他多年来累积的经验,小心翼翼地走不会出错的那条路,他就能过得很好——并且与此同时他还能获得与之相衬的权力,他的一切付出都有显而易见的回报。
</br> 淑妃不想忍耐想要逃离的原因也很明显,因为她已经不可能再有任何往上的可能,他不认为他的皇帝爹会让淑妃去当皇后,尽管她如今摄六宫事看起来风光,但她身上压着的责任比任何时候都大,更重要的是,她并没有能够掌握到与之相衬的权利和自由。
</br> 当初他母后在宫中做皇后时候所有的一切,淑妃都是没有的,所以淑妃想逃离是无比正常的选择,倘若换了是他在淑妃的位置上,恐怕八百年前就已经撂挑子走人了。
</br> 可是淑妃为什么没有走?
</br> 想到这个问题,吴王李傕忽然怔忡了一会儿,只觉得自己问了一个蠢问题。
</br> 淑妃和豫州刺史又是不一样的,倘若豫州刺史不想当官了,他就可以挂印离开两袖清风回家耕读,但淑妃能像刺史一样挂印走人吗?她身为他父皇的淑妃,就算他父皇有一天没了,身份摆在那里,都不太可能获得自由。
</br> 大概是想走而不能吧?
</br> 又或者是,她与他们的母后曾经有过什么约定所以才没有离开?否则为什么当初他们的母后留下的话语,无论他或者太子谁登基,都放淑妃出宫去?
</br> 想到了他的母后,李傕神色黯淡了下来,他忍不住在想,他们母后在面对父皇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呢?是君臣,还是夫妻?他想到他母后最后病重的那段时日,他此时此刻回忆那时候,底色永远都是灰暗的,每个人的面容都是模糊,每个人都在惶恐不安,每个人都在悲戚哀泣。
</br> 尽管他不太想承认,但他能肯定他的父皇对他的母后并没有那么多的夫妻之情,一定是君臣大过了夫妻,否则安国公不会变成安县侯,否则他的母后就不会那样英年早逝。而更让他不愿意承认的则是,他的母后死了,才换得了他父皇对他们兄弟俩父子之情压过了君臣关系。
</br> 想着这些,他情不自禁重新又去琢磨了一番淑妃。
</br> 他换了一个全新的思路之后再去看淑妃行为,他便再不觉得淑妃哪里愚笨了,甚至是之前他母后尚在的时候,淑妃表现也是可圈可点的。
</br> 他甚至可以肯定,淑妃一定把很多事情琢磨得比他和太子还要透彻,所以才在他们母后去世之后在后宫中站稳,不仅现在能获得六宫权柄,还能分出心思来照拂了他和太子两个人。
</br> 没有人是简简单单就在他父皇那阴晴不定又复杂多变的心思下站稳且不出差错的。
</br> 他对自己从来都自视甚高,他不觉得自己会在他父皇面前永远不出错,但他与他父皇是父子,父子之间许多事情可以由大化小。
</br> 而淑妃呢?她在宫里战战兢兢要保证自己不会出错,并且没有任何所谓的身份来让她把可能的差错由大化小,相反会有很多人比如贵妃之类在旁边虎视眈眈要把小事由小变大。
</br> 啧。
</br> 李傕摇了摇头,他觉得他重新认识了一次淑妃,又实在觉得自己此次豫州之行的确收获匪浅,毕竟有些事情若不是亲眼看到亲身体会,是永远不会知道的。
</br> 他琢磨着自己的心得,便给太子李傃写了长长的信,然后让人和奏折一起送回到了京中。
</br> 太子李傃收到这厚厚的信封拆开时候,正好内府送来了新做的衣裳配饰等物,还额外添了几样京中时兴的公子们常用的那些小玩意。
</br> 内府来人谄媚又讨好地笑着道:“这些是淑妃娘娘吩咐了要给添上的,圣上还说淑妃娘娘想得周到,奴才们便赶紧给殿下您找了上好的过来。殿下看看觉得哪样更喜欢?奴才们明儿按照殿下喜好再多备一些。”?
</br> 第72章 书信、他自己也没这样的信心
</br> 太子李傃就着一旁宫人的手看了一眼那些玩意,倒是琳琅满目——折扇扇坠这些不提,另外还有许多流苏香囊香球臂钏扳指,甚至还有八支看起来便十分华丽的大朵簪花。
</br> 宫人见李傃目光落在了那簪花上,便讨好地笑道:“娘娘说外头公子郎君们都时兴簪花,于是特地让绣娘赶制了通草花,择了这些,也不知殿下喜不喜欢。”
</br> 李傃看着那一排牡丹芍药菊花兰花,颇有些哭笑不得——他当然知道这时候外头时兴簪花,但他向来对这些没什么兴趣,人总说女人是女为悦己者容,但他从来觉得男人大约也是这样,当他没什么心思去向人展示这些时候,便也懒得去弄这些花哨玩意。
</br> 只不过淑妃的心意他很明白——于是他看向了内府来人,淡淡道:“都不错,且留下吧!”
</br> 内府来的宫人听着这话,面上神色都松快了许多,口中笑道:“殿下喜欢就好,那奴婢们就好与娘娘说了。”
</br> “去吧。”李傃摆了摆手示意他们可以退下,然后拿起了弟弟李傕那厚厚的书信翻看了起来。
</br> 殿中安静下来,宫人们都识趣地退到了外面。
</br> 李傕的信写得很散漫,便是如他平日里在东宫和他说话时候那样,仿佛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也像他人一样,自在且没有约束。
</br> 信的开头写的自然是豫州水患。
</br> 李傕写道:
</br> 总之水患并非最初奏折上所上报那样可怖,但也并非简单能治理,豫州刺史此人应当算是官员中的翘楚,既能安抚下属,又能揣度上峰,还能左右逢源,这水患治好他必有功劳且父皇也会很愿意把奖赏给他,而不是全部都给我和舅舅这样从京中过去的钦差。
</br> 豫州水患他当然也知道,只不过他不能像李傕那样亲眼去看看,所知所晓全从奏折上来,奏折如何说,他便只能依着奏折上所言去猜想。
</br> 朝中的折子前十日听着仿佛豫州已经民不聊生,等到李傕到了豫州之后,又忽然风声一变,变成了豫州水患乃还在可控之中。
</br> 他不蠢,这样变化他约莫也能猜出个大概,只是此刻看着李傕的书信,便还觉得自己仅仅只从奏折上来看天下显得狭隘且封闭。
</br> 有一些事情是他从奏折上永远无法看出来的,比如豫州刺史的左右逢源——这四个字只从字面上来看是简单,但实际上是怎样情形呢?他无法得知,甚至在这位豫州刺史从前进京来述职时候,他也不曾能得知他是这样的一个人。
</br> 在上位者面前,所有人都表现得谦恭且清廉,似乎他们每个人都是孤臣独臣,他们与世无争,他们只忠心李章,但事实上他们不会是这么简单的人,龙椅上的李章当然能看透一切,而在东宫的他却并不能完全看明白——或许他有心去看,他的父皇也不会让他那么简单地看明白。
</br> 或者他出宫一趟,如李傕一样到豫州走一走能得出同样的结论,但他不可能离开东宫,所以他大概这辈子也不会能有这样看清一个人看清一件事的机会——除非有一天他不再是太子。
</br> 想到这里,他心思些微有些沉重,低头继续看李傕的信。
</br> 简单几句说完了豫州水患情形之后,他说起了安县侯王炎序。
</br> 他写道:
</br> 舅舅和从前对待我的态度特别不一样,我猜测我们父皇应当许诺过他一些什么,又或者他这几年在家里的确认真反省过了自己当初做过的错事。
</br> 到豫州之后,舅舅比我还要勤勉,许多事情他都特别主动帮我打探,甚至不需要我去费什么口舌,他就会点头帮忙去做,这在从前几乎不可想象。但想到之前母后尚在时候,他一直和母后不和,甚至三番几次与母后作对,我就不太想给他什么好脸色。
</br> 可每次看到那豫州刺史能那样把周围所有事情做好,似乎和所有人为善,我又觉得我的想法过于幼稚,爱恨过于分明,太过于认真地纠结一件事情,或许在整个官场上来看并不算一个很好的品质,尤其在想到父皇平日里行事,便更加肯定了这一点。
</br> 我想我最后大概会和舅舅至少看起来和睦,我会想给他一点点希望,就好像钓鱼的时候挂在钩子上的诱饵。
</br> 舅舅对我们来说仍然很重要,他毕竟是和我们关系最近的人之一,除却父皇,最近的也就是他了。
</br> 他这几年一直以来的讨好,在我看来也算是他的反思,他不希望我们会有什么事情,毕竟哪怕只从荣华富贵来看,他也会希望我们俩平平安安。
</br> 总之,不知道你怎么想,我会改变对舅舅一家的一些对待方式。
</br> 王炎序,他们俩的亲舅舅,从前的安国公现在的安县侯,这也是李傃心里一直放着的人。
</br> 倒不是因为别的,他只是很简单的厌恶这个人。
</br> 他比李傕年长,有些事情他知道得比李傕更多一些,他知道李傕当初封吴王的原因,知道当初皇后为什么和王家疏远,甚至知道自己外公尚在的时候王家是如何平衡了皇后和他以及他父皇之间这种复杂的关系。
</br> 而之后所有事情失序,不过是因为王炎鎕惈序自私而已。
</br> 当他成为安国公,他很清楚地把自己和别人分得很开——更确切来说,他认知中的安国公府只有他和他的妻儿,不再包括了其他人。
</br> 当他不再考虑旁人,那么行事自然会事事想着自己的好处,而不想别人的难处。
</br> 而这就造成了当初皇后在宫中的困境,可偏偏这困境无解,她不可能与王家一刀两断一了百了,她姓王,她与这个王炎序是亲兄妹,他们的关系亲近到不会有人认为他们是两个不同的王家,王炎序所行事几乎能代表她的某些态度偏向,而她无论怎么撇清都抵不过旁人阴谋猜想。
</br> 那时候他甚至想过,要是王炎序死了,直接把安国公夺爵,大约皇后在宫中还能过得自在一些。
</br> 但这世上许多时候便是应着祸害遗千年这样的老话,他的母亲都没了,王炎序还活蹦乱跳着,甚至还能跟着他弟弟一起去豫州,甚至还能让他弟弟觉得或许可以原谅。
</br> 他不会去干涉李傕的决定,但他做不到原谅,也不打算去这样做。
</br> 如果有些时候就是需要一个平衡的态度,如果李傕愿意缓和关系,那么他也必须和王炎序这样疏远下去。
</br> 想到这里,他情不自禁又想起了李章。
</br> 尽管他不想成为李章那样的人,可他在东宫这二十年,还是不免会耳濡目染,他会不自觉地便想着如何权衡,他似乎在慢慢成为一个他自己都很厌恶的人。
</br> 暗自摇了摇头,他继续把信看了下去。
</br> 絮絮叨叨说完了关于王炎序,李傕便说起了淑妃。
</br> 他写道:
</br> 话说回来,从豫州刺史身上,我倒是看出了淑妃娘娘颇多不容易之处。
</br> 如若将来有一天你我之一登基,淑妃娘娘不想离宫了,我是愿意奉养她的。
</br> 她在宫中行事要比这豫州刺史在豫州还要难一万倍,至少刺史大人有钱有权有美人,膝下有子有女,虽然眼前有困难有考验,但未来可期,甚至将来有一天他不乐意做官还能拂袖而去,说不定还会被人写作视钱财如粪土不为五斗米折腰之类的佳话,总之刺史大人的将来和现在都是光明的。
</br> 而淑妃娘娘便不是,我认为她想出宫,是因为在宫中其实并没有希望——就算退一万步,将来她自己再亲生一个皇子,也是难过的,她的将来一眼可以看透,未来可期这四个字和她基本没有关系,她的钱不是自己的权更不可能是自己的,她的一切依附在父皇身上,而父皇根本不会给她什么未来,皇帝的宠爱最虚无缥缈,总之,淑妃娘娘在宫中实在太不容易。
</br> 这样不容易之下,这么几年下来淑妃娘娘对你我都颇多照顾,只能说她的确心善,母后当初并没有看错她,而她也的确值得将来我们俩对她好一些。
</br> 看到这里,李傃忽然想起来几年前跟随自己母亲去元山宫时候,在马车上与对淑妃江画那惊鸿一瞥。
</br> 那时候他的母后说,想放淑妃出宫去。
</br> 他曾经是以为淑妃会借着那次机会离开的,但后来她留下来了。
</br> 那或许是她唯一可能离开的机会吧?
</br> 他忍不住这么想着。
</br> 将来再可能的机会,也只有等到他或者李傕登基,倘若他们俩将来都出意外,换了他其他的弟弟们登基,那她这辈子就陷在宫里,完全没可能再出去了。
</br> 她那时候有没有想过会是这样的情形呢?
</br> 他目光落在了眼前那些花哨的小玩意上面,那些花哨的流苏香囊簪花,是淑妃让人送来的。
</br> 这几年下来,他一直知道淑妃对他和李傕都十分关照,所以她对他们兄弟俩的看法是怎样?是有十足的信心认为他们俩一定能将来其中之一登上皇位?
</br> 想到这里,他忍不住自失地笑了一声,他自己也没这样的信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