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二章玉 章玉是看着柳柳一路奔来的。 她叉着腰,站在学堂门口喘气,微隆的胸口一上一下的。 章玉鄙夷地瞄了一眼,身体绷得笔直,转过头去好一会才转回来面向柳柳。 章玉知道柳柳,她是他的邻居,全国首富柳云的独女。 成绩拔尖,长相美艳,举国上下的雄性都将她视为女神。 除了他。 “同学,你迟到了。”章玉公事公办地声音响起,“我需要在迟到簿上作登记,劳烦告知姓名,学部与班级。” 章玉并不想让她有可以拉关系的错觉。 所以直接假装不认识她。 可没想到这个千金小姐倒是挺厉害的。 她双手合十,置在胸前。作出一副“拜托拜托”的楚楚可怜的样子。 这哪是在求情,这分明是诱惑。 看,旁边的沈三不就上当了。 还把过错推在丫鬟身上,典型的千金大小姐的脾性。 章玉断定。 旁边一同执勤的沈三已是不忍,“算了吧,章玉。记迟到簿是要扣学分的,小师妹迟到,也是事出有因。”他把着章玉的肩,朝他眨眨眼,“特殊情况,特殊处理嘛。” 沈三什么脾性,章玉会不知道? 花花大公子一枚! 大益国民风开放,真是便宜了这种人。 沈三虽不及弱冠,可私生活极为放荡。 大益国上至六旬老妇,下至柳柳这种豆蔻少女,有几分姿色又能勾搭上的,沈三基本睡了个遍。 章玉站在执勤的台阶上,居高临下审视柳柳。 后者仰着小脸,迷蒙着眼神,不知是在看自—— 花痴地盯着沈三看。 章玉内心一哼,这种女子一看就是好勾搭的。 妖女渣男,眉来眼去,败坏学风。 我会让你们如愿? 休想。 “不行。”章玉果断拒绝。 他最后还是在迟到簿上,郑重地写下了柳柳的名字。 名字还不赖。 章玉觉得自己并不仇富。 他一点也不嫉妒那些有钱人,比如说首富柳柳家。 他一点也不羡慕每天油灯可以点到天亮。 他觉得每天晚上爬上家门前的大枣树,就着梢头的月光背书,还挺环保的。 他一点也不羡慕有家庭夫子的。 他凭自学也能稳坐榜首,而且还有时间翻翻从非主流渠道流传出来的野史,拓展视野。 他也不羡慕那些每天大鱼大肉的。 每天清粥小菜,保持身材。饿了的话,随手摘下几颗青枣,就能充饥。 不然长得像柳柳他爸柳云一样富态? 虽然没接触过,但章玉认为富甲一方的柳云不一定是什么好人。 毕竟无商不奸。 初中部与大学部的学堂与小学部因考虑交通设在中心城区不同。 学堂设在环境相对清新的郊区。 静堂区在教育方面可是下足了功夫,遥遥领先于除皇城外的其他三个区。因此每一学季便会有其他区的学子,不远千里来此地求学。 学堂是一个偌大的三进院子。 一进是食堂。离家近的学生一般只吃中午一顿。远道来求学的学子则食堂供应一日三餐。 二进是教学区。两个讲堂比邻而立。中间隔出一间大堂屋供夫子们课间休息与备课使用。 三进则是户外教学区。六艺的一部分课程与体育活动在此进行。这一片区颇能体现建筑师的匠心。因为围墙之外,与大海仅隔着一条环岛路。学生平时,一边上课,一边还能听到海浪拍案声,分外陶冶情操。 执勤结束后,章玉把迟到簿交至夫子们办公的地方。 进去时,夫子们正讨论的热火朝天。 平日里,这些夫子们大都手拿书卷,唾沫横飞,为学术问题,争得面红耳赤。 今天却和乐融融。 夫子们一边磕着瓜子,一边聊学生。 章玉交了簿子,正准备迈出休息室。 却正好听见柳柳的名字。 于是脚又瞬时一收,低头立在一旁。 一位夫子抚着胡须,笑得颇欢,“这一届的学生呀,老夫认为柳柳的造诣算是不错。” 章玉抬眼一看,那位正是教史学夫子。初中时有得过他的教诲。 另一位夫子可不大认同,“小女娃子毕竟是小女娃子,初中不同小学,六艺的课程难度不弱,柳柳偏科的可能性较大。”这位夫子正是教骑射课的。 章玉心里颇为认同。 一个娇娇小姐,举把弓都成问题。 这么一说,其他夫子纷纷点头称是。 教史学的夫子也认识到其中的不足,刚刚还满是笑意的脸,霎时紧锁起眉头来,“还是周夫子思想长远,老夫自愧弗如。不过,既是发现了问题,夫子们自不能坐视不理,还烦请各位想法子解决。” 夫子们针对女子教育问题又是一阵热论。 这时一位夫子说,“我当年在皇城藏书楼做主管时,曾在某畅论教育之法的古籍上见过。此种方法学名为‘帮帮学’,也即在同一科目上,让成绩优异的学生带动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我们不妨试试此法。” “张夫子所言甚是。然,中学生课业本就重,互相帮扶的话,取长补短,是否会过于劳累。”周夫子说。 “各位夫子,可否听我一言。” 章玉适时开口。 “章玉,老夫以为你已离开。倒不曾想,你一直在门旁。”周夫子惊讶,他指指身旁的长凳,“坐。你说说你的想法。” 课下的夫子待学生都十分随和。 但章玉对老师均十分敬重,他谢过夫子的邀坐,仍站着说,“学生以为不如叫大学生帮扶初中生。” “理由有三:大学生课业相对轻松,有足够的精力,这是其一。其二,大学结业后,一些同学会有考六艺相关官职就业的需要,这些官职十分注重基础,而通过对初中生的帮扶,大学生的六艺基础也可得到巩固。其三,大学生与初中生骑射等户外课时间基本一致,自由活动用作‘帮帮学’,是一个较为不错的选择。夫子们,您们觉得如何。” 各位夫子听了章玉一些话,连连点头称道。 周夫子不禁抚须感叹,“若是人人都像你这般肯钻研思考,我国的教育就不成问题了呀。” “老师过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