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而然,与其还相互算计,倒不如联手共同发展,再这样内耗下去,都得完蛋。 听到顾锦年这样说,杨开算是松了口气,他还担心顾锦年不愿意。 “既然如此,那老夫就直接汇报陛下了。” 杨开点了点头,脸上露出笑容。 “恩。” “不过,各国互市不能操之过急,必须要慢慢商议,确保不能吃亏。” “大金王朝主动提起这件事情,估计留有后手,若是我没猜错的话,他们应该会以龙米为衡量物,取代各国白银,对吗?” 顾锦年对于互市是非常赞同的,可国际贸易这玩意,顾锦年不算特别懂,但也明白一二。 国际贸易最大的问题就在于‘统一货币’,用什么来衡量货币价格,这才是核心点。 若是用白银的话,大夏王朝绝对吃亏,大夏王朝的白银储存不多,内部使用问题不大,可要是以白银为‘统一货币’,绝对要吃大亏。 大金王朝优势也不大,所以既然是大金王朝提出,那么大金王朝一定会选择一样适合的替代品。 大金龙米,就是最好的选择。 听到顾锦年这话,杨开眼中露出惊讶之色,望着顾锦年道。 “侯爷当真是料事如神啊,大金王朝正是此意,想要用大金龙米为衡量物,有探子来报,大金王朝已经有意制造大金宝钞,持有宝钞,可兑换等同价格的大金龙米。” 杨开出声,对顾锦年的预料,感到无比惊讶。 “这不可能,至少现在绝对不行。” “不过先不要直接拒绝,慢慢协商,此事也不可能一日促成,等两个月后,再来处理。” 顾锦年出声,态度很坚决。 大金宝钞不是不可以,但统一货币绝对不能用大金龙米,要是这样做,那东荒境大金王朝的霸主地位,就彻底坐实了。 经济收割,缺钱就印宝钞,成本不过就是一张纸,却要整个东荒境所有王朝国家来买单,顾锦年可不傻。 只不过这个互市意义很大,不能直接拒绝,可以慢慢协商,最终协商到一个大家都满意的程度就行了。 “明白。” “那侯爷慢走,老夫再回去想想。” 杨开也听明白一二,他点了点头,朝着顾锦年作揖,随后离开。 随着杨开走后,顾锦年继续朝着书院走去。 “若开通大国互市。” “大夏不夜城的计划,就必须要提一提了,而且不仅仅是京都内,要加快速度,至少提前布局好来。” “不然的话,错过这个机会,先不说少赚多少银子,各国察觉后,必然会有所反应,那个时候才是最大的麻烦。” “好在大金王朝够贪,想要以龙米为统一货币,扶罗王朝与匈奴国应该是被迫答应。” “只要大夏王朝不答应,扶罗王朝与匈奴国也能借此为由,推搪拖延,其余小国也能缓一口气。” “大夏不夜城,必须要在东荒互市彻底开通之前折腾出来,而且一定要展现出大夏不夜城的吸金能力,不然以后不好谈判。” “有点棘手了。” 顾锦年知道国运龙珠出现之后,必然会给东荒境带来一些影响,只是没想到这个影响会这么大。 而且还会影响到诸国互市。 本来按照顾锦年的想法,自己折腾出大夏不夜城,如果不出意外,大夏不夜城一定能瞬间在大夏王朝出名。 回过头再拉拢第二波资金,在各地开展分店,只需要等个一年半载,这第一把火就算是烧起来了。 外加上大夏龙舟,大夏宝船的出世,经济贸易也必然彻底繁荣起来。 而这段时间内,自己研究出来的真龙宝米,外加上工部发明的农耕器物,完全可以使大夏王朝在两三年内,完成巨大的蜕变。 半工业化的种植产能,绝对是颠覆性。 粮米产量翻十倍都不在话下。 只要百姓有了粮,那就有钱了,有了钱经济贸易才能发展起来。 古代不发达,抛开道路建设,以及朝廷打压之外,最大的因素就是老百姓手上没钱啊。 为什么珠宝,绸缎这玩意都是有钱人才买得起的? 因为大部分老百姓连饭都吃不上,还跟你买珠宝绸缎? 而盐、茶、油、米、这些东西为什么会被严格管控,就因为最赚银子,也是最需要的东西,哪怕住在深山老林,也需要这几样东西。 “的确不应该答应佛门辩法。” 顾锦年有些后悔,他的确有点后悔了,去佛门辩法肯定耽误时间。 甚至稷下学宫他都不想去了。 小半个时辰后。 经过再三犹豫,顾锦年已经决定,不去参加稷下学宫,也不去佛门。 虽然知道自己这样做,佛门肯定要一轮嘲讽,但为了大局考虑,佛门早晚能灭。 眼下还是待在大夏 王朝。 一来随时准备大夏天灾。 二来加速大夏不夜城。 三来好好想想法子,应对未来之变局。 接下来就真的不能乱来了,国运龙珠都出现了。 大国之间的斗争,也必然要展开。 万幸的是,这个斗争不是军事斗争,如果是军事斗争,大夏王朝真不敢说能耗得起。 至于民意的话,这一个来时辰,顾锦年大致也想明白了是什么意思。 汇聚一句话就是,让百姓吃得饱,让百姓穿得暖,让百姓口袋里有钱,让百姓感到幸福,感到愉快。 不用说穿金戴银,只要过的舒服就好,不要有太大的压力。 白天下午干干活,晚上找个地方喝喝酒,乘乘凉,吃点东西,该努力努力,该休息休息。 活着不苦。 这就够了。 但顾锦年也明白,虽然听起来感觉没什么,可过程一定很难,也很累。 接下来这一路上遇到的敌人,将会更加狡猾,更加可恶。 其他不说。 权贵。 世家。 这两座大山,就耸立在这里。 还有读书人。 是的,读书人。 各大王朝为了抬高读书人的地位,下了重金,只要是秀才之身,就可以免劳役,免粮税。 免劳役这点顾锦年无话可说,但免粮税并不是一件好事。 当然这也跟各方面有关系,毕竟读书人寒窗苦读十年,若是没有优待的话,谁愿意去读书? 反正事情很多,一步一步来。 以民为主。 以民为贵。 以民为重。 往后,谁要是敢趴在百姓身上吸血,谁就是顾锦年的敌人。 管他是谁。 如此。 就在顾锦年思索时,也来到了大夏书院。 不过还不等顾锦年去院长书房找苏文景,便看到苏文景在不远处等着自己。 “学生见过先生。” 看见苏文景,顾锦年 不由作礼。 “锦年。” “再有半个月,稷下学宫就要开始了,这段时间好好在书院待着,我正好要与你谈论一些事情。” “关于学派之事。” 苏文景出声,他在这里一直等着顾锦年。 “先生,学生可能不去稷下学宫了。” 听到这话,顾锦年也缓缓开口。 “为何?” 一瞬间,苏文景不由微微皱眉。 顾锦年语气平缓,将自己的想法告知苏文景,包括国运龙珠的事情,涉及到民意。 “眼下正是多事之秋,学生抽不开身,再者稷下学宫谈论的是学术之争,学生从未涉及,也没有太多感悟,不一定能得到什么。” 顾锦年出声,他知道稷下学宫有天命印记,但说句实话吧,自己对‘学术’真没有太大的感悟。 虽然脑海当中有一个学术,可问题是自己还不够理解,真去了稷下学宫,说出来了新学又能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