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逃荒的路途已经过去大半,继续往东走的话,只消几个月就能走出饿殍遍地的灾区了。 希望似乎近在眼前,让无数人呆滞的眼睛里重新显现生机。 作者有话说: 感谢在>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n朵桃花 50瓶;水晶莹 30瓶;風行衍 5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陵城 截然不同的景象 这时候已经快到九月, 然而酷暑依旧不曾消失,继续用灼热而干燥的气流冲击着每个人。 因为有足够的食物和水,车队赶路速度比寻常灾民快许多, 现在已经抵达陵城,陵城再往东几百里就是大海, 车队也可以通过陵城继续往南方走。 之所以能认出陵城, 还要多亏王宝兴。 此时平民很难拥有地图, 王宝兴几年前在友人处见过地图, 所以侥幸记住几个地方, 他知道陵城已经非常接近东面,而且再往南走一千多里地也能够到达南方。 在已经走了几千里地出来寻找活路的灾民看来,剩下的距离已经非常短, 短到他们觉得再过一段时日就能抵达终点。 木槿当然高兴,根据王宝兴的说辞,少则一个多月, 多则两个月, 他们就能安定下来, 不用受奔波之苦,而且赶在冬天到来之前停下, 还不用受严寒折磨, 怎么看怎么划算。 另外,她也有别的担忧。 这时候是用农历计时, 所谓的九月与现代十月差不离, 按理说气温总该下降些, 毕竟去年还在王家村时, 九月十月已经非常寒冷, 然而现在虽说比不得前一两个月动辄热死人, 却依旧十分炎热,估计怎么也有个三十多度。 人为的灾难还能寻找到抵御方式,可自然灾难压根没有解决的法子,如同蝼蚁一般的平民们只有不断逃离、行走,试图寻找一条活路。 木槿能够察觉出来,本就靠天吃饭的农家人当然也不会忽视。 这段时日,队伍里的话题几乎都在围绕天咋还这样热。 没有人知晓答案,他们唯有被动适应过分恶劣的天气而已。 出乎意料的是,陵城居然允许灾民进入,当听到消息的一刹那,木槿立刻坐直身体,牵扯到腰上的伤才呲一声喊起疼。 王宝兴上前与守城官兵搭话:“官爷,若想进城却没有路引,还有没有别的法子啊?” 跟官兵套近乎的过程中,王宝兴也了解了进城的条件。 从西边和最北边被朝廷划定为灾区的州府过来的难民,只消出示户籍文书即可入城;而户籍地并非灾区,除了出示户籍文书,还需要拿出官府给的路引。 王宝兴极其为难,他们出来逃荒时,还有层躲避徭役的目的,所以哪敢再找官府开那劳什子文书。 他垂下眼睛,说:“官爷,自打旱灾来了之后,到处闹灾,村里被土匪抢劫之后我们才迫不得已出来逃命,实在来不及找官府开文书,您看能不能通融一二?” 他拉住官兵的衣袖,往里头塞了一个小银锞子。 现在到处闹灾,即使陵城情形略微好些,想要养活一家老小照样不容易,他着实眼馋王宝兴给的银子。 可车队里百十号人,他就是个小头头,实在没能力把人都放进去。 他带着为难说:“你们人太多了,就算通融也没法子让这么多人都进去……” 王宝兴又在怀里掏出文书:“官爷,您看我是延庆三十八年的童生,不晓得能不能凭借此文书带族人们进城。” “后头全是一个宗族的族人,官爷您就通融通融吧。” 虽然底层识文断字的人极其罕见,可在读书人中,童生就是最底层,王宝兴内心忐忑,不晓得对方能不能网开一面。 与他说话的官兵做不了那么多人的主,让王宝兴且略微等等,他进去问问上峰的意思。 王宝兴又拿出块银锞子偷偷递给他:“那就辛苦官爷再跑一趟了。” 他上峰听见回话没有立马答应下来,对于王家村以及十里八乡的村民来说,童生已经十分了不起,可在官兵眼里,童生远远没有那么值钱。 守城的小头目收了银子,自然得替王宝兴说话:“我查看过他们的户籍文书,的确都是良民,加上还有不少人有牛马拉车,看着不像不安分的。何况那人到底是个读书人,要是进不来,还不晓得往后如何呢。” 他上峰用几十年才爬到现在不上不下的位置,最喜欢读书人,本来俸禄够一家人好好过日子,结果为了能把儿子供成读书人,日子过得比大户人家的仆婢还不如,结果好不容易把儿子供成童生,外面却乱起来了,男人抓住上峰的心思对症下药,果然让他动容。 他说:“我过去查看他们的文书,若没问题便放他们进来。” 他先过去查看了王宝兴递过来的童生文书,又让他和车队里众人把户籍文书也掏出来,见到上面的地域,方才放下心来。 在儿子的帮衬下,他多少识两个字,看出他们来的府城差一点就被划作灾区,晓得没有骗人才放车队进去。 王宝兴千恩万谢、再三作揖方才带着车队入城。 经过灾荒,陵城比不得两三年前繁华,但与逃荒路上饿殍遍野的景象一比,陵城就跟天上似的。 木槿看着沿途风景,即使只准受灾比较严重的几个州府灾民进入,陵城依旧涌进不少人,路上皆是衣衫褴褛的灾民。 至于沿途的铺子,皆紧闭大门,只有一两家还开着门,门边站着孔武有力的汉子。 木槿并不奇怪,这两年天气如此多变,显然是大面积受灾,陵城虽说受到的波及稍微小些,却依旧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她看见城里的树也枯死了,应当是今年才枯的,假若没有猜错,陵城应该今年才开始闹灾比较严重,城中百姓还有往年节省下来的粮食勉强支撑。 古代以农业为主,即使住在城里,要想养活自己和家人,能做的不过就是做商贩、做衙役、给大户人家做雇工,这部分需求极少,最多的还是种自家一亩三分地。 田地位于城外不远处且非常肥沃,所以陵城百姓日子过得倒也富足。 听早进城的灾民说,刚开始还有人施过粥呢。 当然,难免有被被饿到眼冒绿光的灾民去偷窃或者抢劫,这就导致陵城百姓一个个都闭门不出,好多铺子也关了门。 按理说,要想好好修整,最好去赁个院子或者找个客栈驿馆,但是陵城百姓见到他们是灾民,怕自家粮食被抢,根本不敢和他们搭话。 至于说客栈,因为近年闹灾,加上陵城主要靠耕种田地发展,商贸并不发达,所以城中唯一一家客栈早在半年多以前就灰溜溜关了门。 车队只能寻个僻静些的地方歇脚。 大家带的家当皆不算少,若带着所有的家当来回晃悠,简直费时费力,所以王宝兴让族里十来个机灵点的后生到处转转,寻个安全点的地方让大伙停下来歇歇。 之前队伍里有人受伤,受伤重的几人情形不大好,即使受轻伤,日日不要命赶路,也能被熬成重伤,所以王宝兴决定先停下来两日。 当然,他还有别的打算,逃荒以来,大家走了几千里路,这还是第一回 进入一个平静安全的城池,虽说同样会遇见危险,但与露宿荒郊野外相比,在城里停歇简直太过舒坦。 最后,出去探路的人在城里东南边寻到个好位置。 附近是个学堂,灾荒来临之后,里面剩下的人极少,他们可以在学堂外面倚着墙根好好睡一觉。 “而且学堂一看就晓得没有油水,连入城的灾民都没有在那边的。”王崇远补充说。 木槿随车队穿越大半个陵城,来到王崇远他们所说的学堂。 她终于明白王崇远为何说此地没有油水了。 学堂不小,听王宝兴说应该是个大户人家的族学,然而已经败落,里面虽有人进出,人数却极少,瞧着不像有粮食银两的模样。 众人倚着墙根驻扎,王宝兴还特地以嘱咐大家莫要打搅人家,否则他们作为外来逃荒的灾民,随时可能被赶走。 他们呆在学堂和另一座宅子中间的小巷子里,虽说容纳数百人以及许多行李略微有些拥挤,但同样由于巷子比较狭窄,阳光照射过来时会投下一片阴影,所以倒没有外面那般炎热。 王李氏和周氏把家里铺盖给铺好,木槿才缓缓过去侧卧在地上,这几日赶路,她与队伍里受伤的人一样觉得身体熬不住,然而为了能够活命,只能咬牙硬撑,现在感觉后腰实在太难受。 好不容易有停下修整的机会,她必然不会浪费。 王李氏把外孙外孙女也从竹筐里抱出来,姐弟俩正当对什么都好奇的年纪,所以见到与往常截然不同的场景,简直要手舞足蹈起来。 王李氏脸上也有了笑模样:“真好,若能让咱们住在陵城就好了。” 别说,陵城还真允许从灾区过来的难民留下,不过却不会给他们分配房屋土地,再加上现在缺水没办法耕种,大户人家也不再需要长工佃农,要想活命还需要继续往远处走。 摆在车队面前两个选择,分别是继续往东走和往南走。 陵城地理位置优越,虽说商贸不发达,然而土地肥沃、里面还有好几家出名的学堂,没乱起来之前有不少学子前来陵城求学。 因此,陵城通往东边和南边的道路也平整,倒方便了车队赶路。 当然,大家不晓得东边和南边究竟是何种情形,所以显得犹豫不决。 王宝兴打算多待几日,看能不能找到愿意跟他们搭话的陵城人打听打听周围如何了。 他还带着懊悔跟长子说:“当初进城时,我应当趁着那人好说话,多跟他打听两句的。” 他说的那人是守城的小头目,官职虽低微,却到 底是官府中人,耳目比一般百姓要灵通许多。 作者有话说: 感谢在> 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我的马鸭 1个;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今天你减肥了吗 20瓶;七凉、99号夜貓子、ixisi 10瓶;迟钝的猹 8瓶;水边人家、潆泶 3瓶;北野薰 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躲避 对面避之如蛇蝎 王宝兴存着想找人探探情况的意思, 所以他罕见地没有催众人上路。 王李氏还纳罕地跟木槿说:“你二伯居然没过来催咱们,这是太阳打西边出来啦?” 王宝兴费心费力带领车队前进,他亲眼看到沿途难民因为缺乏粮食和水源渐渐体力不支, 接着倒下再没办法起身的情形,只想赶快带领族人们走出灾区。 可走啊走, 仿佛走不到尽头似的, 到处都是枯萎的树木枝干与杂草, 许多地方甚至连水井也枯萎了, 王宝兴明白自己才是车队里的主心骨, 所以即便心里慌乱也不肯声张。 每回停下来,赶路累到极致的族人们都想着好好歇息会儿,最好停下来两日让家里出大力气的男人活泛活泛筋骨, 可王宝兴却严词拒绝,他怕啊,怕队伍里的粮食和水源耗尽之后也会沦落到和其他难民同样的境地。 所以不管族人们如何说道, 王宝兴死活不肯休息, 这次他一反常态, 反倒让大家不知如何是好。 如果按王宝兴往日的做派,他顶多让大伙今天赶紧找水, 明日打完水便上路, 然而直到现在,他仍旧没有说半句要出发的事, 大伙怎么会不意外? 木槿说:“兄长进陵城之前同我说, 陵城的路四通八达, 既能往东边走, 还能往南走, 二伯估计也犹豫着呢。” 道路的事还是崇文自个先琢磨的, 他又听王宝兴说起一嘴陵城是东边出名的富庶之地,所以猜到陵城的位置或许很关键,不料木槿听见之后记到了心里头。 木槿根据从崇文和王宝兴处打听来的消息加上她自己进城以后的观察,猜测陵城应该是个道路枢纽之地。 此时以小农经济为主,所以土地肥沃的陵城百姓日子过得很不错,自然有余钱读书,车队初来乍到在城里打转时,木槿瞧见大大小小好几个学堂,这还是有匾额的,至于没有匾额的只管有更多。 如果放在现代,见到这么多学校恐怕并不会多想,然而现在是文盲率极高的古代,数百人中能有个识字的就已经很不错,像陵城这般拥有众多书院的地方极少极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