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室里,听了这句话后。 朱高炽和夏原吉的神色变得无比凝重,而张天师的神色也跟着变得很凝重他是装的。 “大明持续数百年的小冰河期已经开始了?”朱高炽蹙眉,旋即喃喃自语,“那岂不是意味着,在未来,大明所面临的局势将会越来越糟糕?” “不错。” 夏原吉苦笑道:“如果姜师所言不假,未来数百年会越来越冷的话,那么大明未来面对的情况,其实跟之前那节课,所模拟的元朝是一样的。” “你是说?” 朱高炽忍不住低声发出惊呼。 虽然之前“货币游戏:模拟元朝”的那节课,朱高炽因为事务繁忙,并没有来得及参加,但是课程的内容,事后他已经通过笔记了解了。 正是因为了解当时近乎死循环的情况,朱高炽才会有这种反应。 他的身体微颤,显得十分激动他是真的显得很激动,由于实在太胖,只要稍微颤抖,甚至连脸颊上的肥肉,也跟着像是果冻一样颤动起来。 “殿下。”夏原吉又认真说道:“臣可以肯定地告诉您,如果这种小冰河期,持续的时间不是我们所设想了几年,而是十几年、几十年、上百年,乃至更久——那么大明的财政必然会陷入如同模拟游戏里的元朝那样。” “而且,要不停地面对财政和国运的艰难抉择,而无论牺牲哪个,结局都不会太好。” “天气寒冷会导致农业减产,百姓吃不饱肚子,国家也收不上来税。一旦财政吃紧,那么国家将无力供养更多的、必要的人员,也无力支付赈灾、修理河道等工程,到时候,就必然会导致如流民、叛军等揭竿而起,而有的时候,内忧对国家造成的困扰又会导致如北方游牧民族这种外患的虎视眈眈极容易形成恶性循环的,您之前已经了解过了。” 顿时,整间房子里鸦雀无声,只剩下朱高炽急促的喘息声。 张天师的手指头,在轻轻无声敲击扶手。 虽然他张天师不认为这件事会像是预言术一样发生,但他的目光中依旧带着沉思之色,仿佛在思索、并且推测接下来的形式。 一墙之隔,新歪脖子树。 “什么?!” 当听到姜星火的话语,李景隆整个人愣住了:“大明的小冰河期已经开启了?” “当然了。” 朱高煦又懵逼了:“大明的小冰河期都开始了?可我怎么不知道?这些年也不冷啊。” “呃……”姜星火想要解释。 “其实你们也不用慌,气温是一个逐渐变冷的过程,怎么还有个二百多年呢。” “所以说,在这个阶段你们肯定是感受不到的。”姜星火宽慰他们说道,“毕竟伱们也活不了二百岁嘛。” 这句话让本来就很懵逼的朱高煦更加懵逼了起来。 什么叫我们也活不了二百岁? 合着姜先生您能活二百岁啊? 李景隆倒是比较冷静,说道:“可是现在我们并没有感觉到任何异常的寒冷啊,如何证明小冰河期已经开始了呢?” “因为温暖期已经结束了。” 姜星火道:“你的年龄最大,你仔细想想,你出生后,南方的温度是什么样子的?” “我记不清了。”李景隆摇摇头,叹气道,“但肯定没有我父辈那时候暖和就是了。” “这便是小冰河期潜移默化的作用了。” 姜星火从容说道:“而这节课要说的,就是‘气温对华夏历史的惊人影响’,也只有讲清楚了这一点,你们才能明白,我所提出的应对方案,究竟有何意义。” 闻言,隔壁密室的朱高炽的小眼睛里,顿时眼神明亮了起来。 被姜星火带着绕了一圈,此时朱高炽才反应过来,一开始要讲的,是如何大规模使用另一种化肥,以及怎么才能凭空增加人口上限。 而听完姜星火对于小冰河期的描述,朱高炽也明白了,姜星火所提出的这些东西的重要意义。 那就是能避免,大明挺不过未来的小冰河期最后导致的亡国! 毕竟,小冰河期虽然听起来极为吓人。 可从根本上来说,小冰河期对国家造成的影响,其实主要集中在天灾导致的农业减产方面。 而姜星火的应对办法,就可以实现农业增产。 如此一来,如果在理想状态下一增一减维持住了平衡,那么大明的粮食产量就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 然而,姜先生之前说了,化肥能让农作物的亩产量翻倍,而他还有一个能凭空增加供养人口上限三成的办法。 也就意味着,大明的粮食产量,将变成之前的一倍多。 这或许就足以抵消小冰河期,对大明的粮食生产造成的影响了。 而如果大明的粮食总产量能稳定住,小冰河期,或许没有那么可怕。 朱高炽想清楚了这些,终于放下心来,他喘了一口气想到作为“老祖宗”,为 后世的大明操心,可真是让人心累啊。 当然朱高炽下意识地忽略了一点粮食产量增加,也会让人口相应增加。 这一点倒不是朱高炽想不到,作为资深政务专家,只需要给他一点时间,他就能想明白,只是姜星火开始继续讲课了,所以他的思路直接被带跑偏了。 “气候由气温和降水两个要素组成,而这两个要素中,气温对降水造成的影响非常巨大,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的。” “因为降水的本质来源于气温的变化,是气温的降低促使空气中的水汽冷凝致雨。这来源于空气容纳的水汽数量与气温有关,气温越高,天空的空气和云所容纳的水汽就越多虽然天空中的空气和云并不常常是完全饱和的状态,但是天空的空气和云实际水汽含量确实与气温呈明显的正向关系。” “这种正向关系也传导到了地表实际降水量和气温的关系上,同样的大气降温幅度,气温高的大气区域,降水量往往就多,最终地表实际的降水量与气温呈明显的正向关系。” 简单给他们讲了讲地理学原理,姜星火浅尝辄止。 旋即姜星火缓缓说道:“气温之所以会对华夏历史造成惊人的影响,便是因为气温直接决定了四百毫米等降水量线的位置这条线,就是满足耕地最基础需求降雨量的一条无形的线。” “在接下来的课程里,我会称之为‘农耕-游牧降水分界线’。” “那么你们想想,为什么我会说,一条只能模糊画出的降水量线,会成为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分界线呢?” “哦?” 两人同时皱起了眉头,他们倒是知道历史上诸如匈奴、鲜卑、契丹、女真、蒙古等游牧民族,都是生活在北方,可为什么生活在北方,也只是觉得这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从来都没有深思过。 如今仔细想一想,答案却是昭然若揭。 因为只有满足这最低限度的雨水,农耕民族耕种的庄稼才能正常生长。 换句话说,如果没有这些雨水,那么农耕民族就会自动向南寻找能耕种的土地,同时如果北面的水更少,游牧民族也会来到这里放牧牛羊,因为畜牧业只需要草,水分的需求并没有农耕灌溉需要的多。 见两人大略想清楚了。 姜星火在新歪脖子树下的沙土地上,画了一副简单的文字地图。 西域丨沙漠丨草原丨辽东 陇西丨河套丨山西丨河北 汉中丨关中丨河南丨山东 蜀地丨南阳丨淮西丨淮东 巴地丨荆襄丨江西丨江南 云南丨广西丨广东丨福建 极为通俗易懂。 姜星火指着,通过彰显才华的手段,获得上层社会的认可。” 姜星火接下来的问题却让越说越进入状态的李景隆,猝不及防地停了下来。 “那他们为什么要去终南山里隐居呢?” “这” 李景隆陷入了大脑空白。 进入终南山,当然是为了养望,可我怎么知道他们为什么要进入终南山啊? “可能是因为热吧。”朱高煦随口说道。 “聪明,答案就是这么简单。” 啥? 李景隆疑惑地看着朱高煦,又看了看姜星火。 你们是在玩脑筋急转弯吗? 为什么进山里,因为热,那不是废话吗? “就是因为当时是温暖期,所以气温高,而长安的夏天异常的炎热,《新唐书》、《旧唐书》、《唐会要》里面,曾经很多次记载,因为夏日里酷暑难耐,皇帝取消朝见的记录。” “同时,长安的冬天也很热,热到本应下雪的季节,常常没有任何一场雪降临,唐朝的近三百年里,光是长安地区有记录的‘冬无雪’、‘无冰’,就超过了二十七次,不仅在次数上远超其他定都长安的朝代,而且在频率上,也到了几乎十年一次的暖冬。” “关于气温,反应最敏感,最为典型的一个动物,其实是大象。” 姜星火微笑着说道:“你们应当听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可在接下来的南北朝时,你们听过有关于象的事情吗?定然是没有的,因为气温下降大象已经不得不迁徙到如今的云南布政使司地区了。而一直到了隋唐时期,长安的皇宫里,才重新出现了大象这种动物。” 姜星火话锋一转:“当然了,气温升高,对于农耕民族固然是好事,但也不完全是好事。” “因为对于一些半游牧、半农耕的民族来说,他们也同样具备了大量生产粮食,继而支撑起一个辉煌文明的能力。” “否则,为什么会在某些地区,除了这段特殊的温暖期,都没有诞生过强大的王国呢?” 李景隆的瞳孔微微一缩,出声说道:“你是说,吐蕃?!” 听到这里,朱高煦也醒悟了过来。 “正是吐蕃。” 姜星火问道:“难道你没有发现,吐蕃的崛起,跟唐 朝,几乎是同一时间吗?而巧合的是,吐蕃的衰落,跟唐朝也几乎是同步的。” 李景隆摇了摇头,虽然他之前从未想过,可是经过姜星火这么一说,他就意识到,这其中的关隘并不简单,也绝非偶然。 换句话说,这里面跟气温和降水,有着很大的关系。 “这便是因为,在温暖期,高原的冰雪大片融化,出现了适宜耕作的土地,同时也有了更加充足的降水。” “气温升高,让农耕带来了足以养活更多人口去扩张的粮食,吐蕃因此崛起;气温下降,高原不再适宜农耕,吐蕃粮食人口锐减,随之衰落。” 姜星火看着秋日万里无云的天空,缓缓说道。 “历史的秘密,有很大一部分,就隐藏在气温和降水之中。” “这就是地理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