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盆里躺着的小女娃闭着眼睛睡得香甜,小嘴微张,露出粉嫩的小舌头,鼻孔一开一合的,仿佛随时会有鼻涕泡从鼻孔里冒出来。 只是此刻,小女娃脸色苍白,显然自打出生,就没吃过东西。 朱棣皱起眉头,让旁边人把小孩接过来抱在怀中,伸手探了探她的鼻息。 ——还活着。 朱棣吩咐道:“纪纲,带着去后面的兵站,在民夫的营里寻个妇人也好,找牛羊也好,给这孩子喂奶,照顾好她。” “臣遵旨!”纪纲在马上抱拳领命,随后带着小娃娃向后面的辅兵队伍回转。 “怎么回事?”朱棣的眉头越皱越紧,“江南最富庶的地方,都有弃婴吗?” 金幼孜无奈道:“或许因为是个女娃娃,家里觉得养起来赔钱亦或者是家里就想要个男丁传宗接代。” 朱棣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变得有些沉默起来,队伍继续前行。 很快,金幼孜就被无情打脸了。 童信的海东青惊起了林间正在觅食的秃鹫,顺着腐臭的肉味,众人在一处郊外乱葬岗中,发现了十几个被埋在一起的弃婴。 有男有女,九个男,五个女。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朱棣彻底不解了起来:“若是说家里需要男丁壮劳力耕田或是别的,怎么男的弃婴反倒比女的还要多?” 金幼孜也彻底无言以对,他出生在江西的村里不假,可他爹金守正是个硕儒,被聘为临江府学训导。金守正为人严毅刚方,学问渊博,学子翕然归之,尊称其为“雪崖先生”。 金幼孜从小就受到了他爹力所能及提供的最好教育,拜在洪武四年的进士聂铉(曾任国子监助教、庐陵教谕)门下,学习儒家经典《春秋》。 所以,金幼孜对农村的了解,仅限于他极小的时候,可那时候的小孩子,都是在村里玩耍,哪懂农事呢?更遑论眼下的弃婴问题了。 成年后,金幼孜更是靠着学问一路青云,极少再关注民间普通农人的生活了。 “微臣惭愧,实在不知道是何原因。”金幼孜俯首道。 “没事。” 对于眼前乱葬岗里的景象,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朱棣,眼睛都不眨一下,他的铁石心肠也并未因此感到任何不适。 让朱棣真正在意的是,他看到的这些江南民间的真实景象,不仅跟记忆里不一样,跟大臣们的奏报里不一样,跟他去过的其他地方,更不一样。 在北地,民众的生活比江南应该是更加穷困的。 可即便是冒着被杀头反而风险举家迁徙,也很少见到有人会把刚出生的婴儿遗弃,更别说男婴了。 封侯马上取嘛。 北地人家若是家里丁口多,真养不起半大小子,送去从军便是了。 所以,江南为何会有如此之多,甚至是成规模的弃婴呢? 一个答案渐渐在朱棣的心头浮现。 因为百姓养不起。 这不是一句废话,真正重要的是养不起背后的原因。 按正常来说,江南的农人哪怕交着天下最高那一档的赋税,一家温饱还是没问题的。 为什么?就因为江南的水田亩产量最高,独一档的那种。 否则帝国的决策者又不是傻子,怎么可能全国土地的亩产量一样高,江南就翻好几倍缴税呢? 可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导致富庶甲于天下的江南地区,农人也开始弃婴了呢? 朱棣还没有思考明白,思绪就被突兀打断了。 “别往前走了!” 朱棣抬起头,却见刚刚路上相逢的几个士子,正骑着驴狼狈赶了回来,气喘吁吁。 金幼孜此时是扮作队伍的主人,理所当然地操着江西口音扬声来问。 “你们怎地这般慌张?前面发生什么事了,不能往前走?” 还是为首的那名士子,此时有些欲哭无泪地说道:“我听同窗好友说,前面二十里外的村落被官军了!那些官军见人就杀,快跑吧!” 朱棣的宫中金明枝,万万长条拂地垂。二月三月花如霰,九重幽深君不见。” “若是我没侥幸考上秀才,我爹娘哪敢生弟弟妹妹啊!” 此时朱棣胯下的倔驴也跟着打了个响鼻,甩了甩鬓毛。 话说到这里,弃婴的事情,连带着真实田赋的事情,也都基本上搞清楚了。 双方本该就此别过,金幼孜又没答应他们回答了问题就跟他们一起走回头路。 然而这时,官道上前面的方向却响起了阵阵马蹄声。 童信揭开裹着牛角大弓的包裹,想要朝天射箭召唤周围忠义卫的骑兵前来护驾。 旁边的几名侍卫也拔出了刀,还有人给朱棣让了马队伍其实是有马的,只是几名护卫骑着,朱棣开始非要骑骡子。 朱棣听了听马蹄声,却示意他们稍安勿躁。 “没有甲骑,都是乡间的驽马,一 共就个人。” 金幼孜一时愕然。 老行伍了这是,临阵经验丰富到令人发指。 光是听声音,就能把来人的数量实力判断出个大概。 “吁~” 果然不出所料,来的是乡间的几名健壮农夫,手里的“兵器”也不过是寻常农具罢了。 当先的一名年轻人看起来跟几名士子极为熟络,他下马行礼后,瞥了一眼朱棣等人,便有些急切地说道。 “几位同学,村的官军有马,我怕你们跑不过被追上,不如赶紧与我回村村里有土圩子,又高又厚,便是小股官军也硬啃不下来的,比你们在外面乱跑强多了,快跟我回去吧。” 见年轻人说的恳切,话语间又颇有几分道理,几名士子竟是犹豫片刻后,自觉不自觉地跟上了他和同来的几个农人,向前走去。 “我们也害怕得紧,不如带上我们如何?”朱棣忽然骑在驴子上说道。 驴子打了个响鼻,似是也赞同起了朱棣的意见。 那乡间土豪作态的年轻人,眉宇间笼罩了一丝森然,旋即舒眉豪爽大笑道。 “好,好好!四个也好,十个也罢,都一样的!” “且随我上路吧!” 朱棣支线不会写太久,试图通过朱棣视角来看看彼时大明民间的真实风貌,让大家感受一下改造一个老大农业国究竟会面临哪些切实的问题,也避免一直讲课对大家造成的审美疲劳支线情节尽量会写的转折多一些、紧凑一些、真实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