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撤四十八卫 “放开老子!你们知道老子是谁吗?!谁给你们权力来抓老子的!老子是成国公府没出五服的国公府子弟!” “老实点!老子还是天子选锋呢!” 天启元年二月初六,遵化卫…… 在一个脑满肠肥的卫所武官谩骂声中,遵化卫……不!应该说是整个顺天府和永平府,都上演着各级卫所军官被人押出卧房,指挥使府和千户所、百户所被翻找黄册和鱼鳞图册的场景。 朱由检还是太高估这两地的卫所军官了,他们几乎是没有任何防备,就被御马监的人马闯进了卫所和城池中。 高举着圣旨的御马监兵马,几乎没有遇到任何可以阻挡他们的局面,就轻而易举的拿到了各级指挥府和千户所、百户所的黄册和鱼鳞图册。 站在遵化卫指挥使府内的庭院中,满桂背负着手,听着耳边传来的哭泣声、谩骂声,一点都不紧张。 曾几何时,他满桂不过是一个被辽兵排挤的黄土岭守备。 但不过半年的时间,眼下的他已经成为了参将,并且拥有指挥数万兵马的权力。 这一切、都是那位所赐,而他要做的、便是报答那位的恩情…… “将军、找到了!” 这时、一名千户抱着厚厚的十几本文册从书房走进了庭院。 两个军卒搬来了椅子和桌子,千户把文册放在了桌上,随后一名穿着常服的儒生便坐在了桌前,开始翻阅文册。 不止是他、还有军中的几个书吏也纷纷坐下,上手翻阅了起来。 他们将所翻阅的数据记录下来,而这个时间十分漫长。 一刻钟、两刻钟,三刻钟……足足一个时辰后,他们才整理完毕。 儒生站起来,对满桂作揖道: “将军、按照黄册上记载,遵化卫永乐三年共有军屯田二十八万亩,万历十二年有军屯田三十二万六千四百亩。” “永乐三年有军户五千六百户,民户七百四十户,口三万一千七百。” “万历十二年有军户五千六百户,民户四千六百三十二户,口五万一千一百六十。” “眼下粮仓内有军屯籽粮七千四百石,银库有一千三百二十三两六钱四分三厘。” 儒生汇报完毕,不过这时忽的有人大喊道: “那不是粮仓和银库,那是老子的私房钱!” 满桂侧目、原来是被绑出来,自称是成国公府未出五服的那个遵化卫指挥使。 “私房钱?你一指挥使,把私房钱放在卫指挥使府的银库中?这明明就是遵化卫的钱粮,与你何干?” 说罢、满桂对军卒道: “带他下去,送他一家前往京城,交给成国公府。” “遵命!”两个军卒得令后,皇帝,与襄宪王之典故,让五殿下暂时奉京就藩,待万岁婚娶而立太子后,再令五殿下选妃娶妻,封王就藩。” 老狐狸! 方从哲的一席话,顿时让一些齐党官员不舒服了。 他提出的三个王号,除了汉王以外,宋王与齐王都和山东有关,这变相是把朱由检往他们山东推啊。 齐党官员心里不舒服,但也不好意思开口,毕竟朱由校的意思,他们也后知后觉反应过来了。 封王只是一个借口,说白了就是想看五党官员支持他罢了。 因此、齐党党首亓诗教便作揖道: “万岁、方阁臣所言甚至,五殿下封王一事可以暂缓,不用如此急切。” “臣等附议——” 齐楚浙宣昆等五党官员纷纷开口,好似在这一刻、他们一直以来不喜欢的朱由检成为了什么大圣人一样。 这一幕被高攀龙看到,眼里急切道: “那五殿下知兵,手下又有数万兵马,万岁可曾想过唐之太宗、隋之杨广、刘宋之……” “够了!”朱由校不胜其烦,直接对吏部尚书周嘉谟道: “既然高右副都御史这么喜欢引经据典,便与英国公等人一起去编撰皇祖父与先皇的《实录》吧!” “至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便另选其他人担任,请高右副都御史前往翰林院誊录吧!” 说罢、朱由校直接转身绕过了群臣,走出了文华殿的大门,只留下气得胡须发抖的高攀龙跪在原地…… 等群臣反应过来后,朱由校已经走出了文华殿,在魏忠贤的搀扶下上了步辇,赶回了乾清宫的养心殿。 只是回到养心殿后,朱由校刚刚坐下,王安就送来了厚厚的一叠奏疏,看的他心烦意乱。 王安见朱由校的模样,便作揖回礼道: “万岁、这里的大部分奏疏都已经处理了,只需要万岁检阅便可……” “嗯……”听到只需要看看,朱由校满意的点了点头,而魏忠贤则是瞥了一眼王安,表面笑意十足。 “对了、陆文昭回来了吗?”朱由校忽然想起了押运八百余万两银子,与上 千万石粮食的陆文昭。 对于朱由校的询问,魏忠贤十分热切的回答道: “回万岁,陆同知已经回来了,八百六十三万四千六百余两银子中,南直隶与浙江等地的加派辽饷一共两百七十二万两已经入了户部和兵部的银库。” “田赋和杂项折算下来的两百二十四万两,也入了户部的太仓,至于工部的班匠银也入库了。” “六部各入库后,剩下三百九十二万一千三百两已经入了内帑。” “至于实收的漕粮是一千零九万三千七百零六石,也入了京通二仓。” “眼下内帑加上北方的收入,一共入四百九十二万六千九百余两,算上去年的结余,共计五百八十九万九千二百余两。” 魏忠贤表功似的汇报,却让朱由校有些不满道: “去岁内帑入银六百四十余万,今岁只有四百九十二万?” “额……这……”魏忠贤一时间答不上来,而王安却气定神闲的开口道: “回万岁、这是因为废除矿税和淮北大饥,导致淮安、徐州两地没有缴纳金银花等银的缘故。” “不过、眼下五殿下清查顺天、永平军屯田,另外加上御马监南场,想来今岁御马监能达到岁入二三百万两。” 王安说起了因为朱由检而添收的内帑部分,但朱由校却皱眉道: “弟弟养军十分不易,如何能再想着从御马监拿银子?” “此事不要再提了,另外传陆文昭,叫他带着南直隶的消息来见我。” “奴婢领旨……”王安回礼,随后退了下去。 朱由校也不开口说别的,而是将刚刚放到案上的奏疏一一翻阅,随后写上一些建议。 过了半个时辰,脚步声便在乾清宫响起,王安的声音也随之传出:“万岁、南镇抚司指挥同知,陆文昭应口谕前来。” “嗯……”朱由校听到声音,便放下了手中的奏疏,而风尘仆仆的陆文昭也见到了阔别近四个月没见的朱由校。 “臣陆文昭,拜见万岁,万岁圣躬安……” “朕安,起来吧!”朱由校一边说,一边示意魏忠贤看座。 魏忠贤命两个太监端上椅子,而陆文昭也在作揖之后坐下,等待皇帝的询问。 只不过朱由校没有着急,他端起茶杯喝了一口,随后才开口道: “这段时间你也辛苦了,收拾收拾,等明日前往北镇抚司任职指挥使吧……” “臣……”陆文昭作势就要跪拜谢恩,然而朱由校却皱眉道: “不用谢恩了,老实坐好听吾把话说完。” “是!”闻言,陆文昭坐回了位置上,而朱由校也继续道: “有些事情,该说还是得说。” “这次南直隶牵扯淮北大饥的勋贵,到底有谁……” 朱由校问出了自己关心的问题,而陆文昭闻言后,便不假思索的从袖口抽出一封早早写好的书信,随后递了出来。 王安帮忙接过,递给了朱由校,而朱由校拆开书信后,眉头当即紧锁,但很快又放松。 过了片刻他才开口道:“这件事情,就不用了告诉弟弟了,就此打住。” “若是弟弟问起,便回答“万岁不允”即可。” “臣……领旨。”陆文昭倍觉艰难,一时间不知道该如何自处,但还是硬着头皮先答应了下来。 朱由校见状,便继续道:“骆思恭已经在月初卸任,你不需要有太大的负担,明日提领人马上任便可,至于锦衣卫是否需要改制,革新,你可以问问弟弟的看法。” “是……”陆文昭只能点头回应。 “退下吧。”朱由校一摆手,陆文昭也起身作揖,随后退出了养心殿。 只是在他退出后,朱由校没有继续处理奏疏,而是对魏忠贤询问道: “上直二十六卫和通州、天津等地卫所的裁撤如何了?” “回万岁……”魏忠贤一脸陪笑,笑呵呵的解释道: “那孙应元不愧是五殿下培养出来的人,上直二十六卫中被裁撤的卫所军还没有反应过来,便被接管了兵营。” “之后他在十八个卫中选锋近两万八千人,将一万六千八百人编练为飞熊、龙虎、仪鸾等皇城三卫。” “他留下羽林前卫训练,随后又在京城外设立了大兴、宛平两营兵马,驻守京城的外城。” “设立后,他便便带着多出来的九千新卒和羽林左右卫前往了通州。” “他在通州驻兵,并裁撤了通州、以及神武、大兴、济州、济阳等卫,留下羽林左卫和三千新卒。” “三千新卒被他编为通州营,之后他便带着剩下的六千二百新卒,以及羽林右卫前往了天津卫。” “抵达天津卫的时候,他便裁撤了天津三卫,从中招募两千八百新卒,形成九千新卒。” “再往后呢?”朱由校眉头稍微舒展,没想到裁撤两府的卫所会这么顺利。 至于魏忠贤,他也知道朱由校最喜欢听这种事情,因此他说的特别细,然后解释道: “那九千新卒,被孙应元编练了三个营,其中一个营驻扎在天津卫的大沽口。” “剩下两个营则是霸州营和涿州营,加起来一共就是六个营……” 魏忠贤说完,随后看向了朱由校的表情。 不得不说、魏忠贤说故事的能力不错,很清楚的就把孙应元的所作所为说清楚了。 在听完之后,朱由校也点头道: “这么一说、京城眼下一共有两营三卫的兵马?” “回万岁,是两营三卫,一共两万两千八百人。”魏忠贤还不忘拍朱由检马屁道: “这两万余人,都是羽林前卫手把手教出来的,虽然才操演了没几天,但已经有一丝羽林前卫的风采了。” “嗯……”朱由校点了点头,随后又问道: “被裁撤的卫所兵没有闹事吗?” “额……这……”魏忠贤迟疑两秒,随后见朱由校皱眉,才连忙道: “万岁,其实没有裁撤多少,因为上直十八卫里面有大半空饷,剩下的一大半又是勋贵和京官子弟,不愿意被任使唤,所以提前就走了。” “另外、孙应元按照五殿下的话,保证了一个月军屯田丈量后,会给原先的所有军户取消军籍,发放田亩,所以没有什么人闹事……” 魏忠贤的话一说完,朱由校也就彻底松了一口气。 至于吃空饷的事情,他也并没有追究,真追究起来、勋贵得被杀一大半,而眼下的他没有这个实力…… 相比较这些,朱由校最为关心的还是这些军户为什么这么安分,没有人闹事。 或许作为天子的他、并没有关心过军户的一切,也不知道眼下的军户对于军官来说,名为兵丁,实为奴隶。 不仅自己的军屯田被抢占,还需要成为军官的佃户,为军官耕种。 就这样、他们一年也才能获得手中田地的三成粮食。 或许对于他们来说,再坏、也不可能比眼下更坏了。 并且、朱由检从各地卫所府库直接叫人取了粮食给所有军户,按照人头登记,每人领一斤米。 至于他们所需要做的,便是老老实实种自己的目前的田地就可以,之后分地,也大概率会分他们自己耕种的田。 朱由检对他们的承诺是,一个月内统计人头,一个月后开始分田。 按人头分地、这是华夏五千年来,没有一个底层能拒绝的诱惑,等同于在后世按人头分房。 每日一人一斤米,无论男女的制度,加上七卫一营将士不断宣传分地的话语,所有人都在等待,等待一个月后的分田,也包括朱由检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