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1【江西文坛】 三位名妓被打发走,出了总兵府,全都长呼一口气。 林雪咋舌道:“那首诗吟出来,可把我给吓坏了。” “我倒是没被吓住,反而觉得有趣呢,”柳如是笑道,“以往谈诗论词,都是宾主尽欢,今天头一回被人写诗来训诫。” 王微忍俊不禁:“赵先生让人莫唱当年长恨歌,他自己这首诗,却颇有白乐天的神韵。” 柳如是说道:“赵先生关心民间疾苦,又是个知行合一的,写诗自然通俗直白。我看他豪迈得很,不屑弯弯绕绕,跟寻常文人风格迥异。” 三女结伴而行,出城前往客栈,却见城外竖着露亭。 码头那边也有露亭,但多贴着商业信息,这里的露亭却更多是官方告示。 王微凑近一看,念道:“庐陵县衙扩招十二名观政员,观政三月,食宿自理,可转为预备吏员。庐陵六镇,每镇扩招三名观政员……”念完告示内容,王微叹息道,“我若年轻二十岁,必去做这观政员,今后说不定能当县太爷。” 一路听李凤来讲解,柳如是对江西施政已有所了解,她说:“这个告示都被风雨打烂了,想来是两三个月前贴的。仅庐陵一县,就新增三十个预备吏员,看来今年夏天是真要出兵。” 江西已经可以批量生产官吏,湖南和广东也快走入正轨了。 地盘越大,越不缺人。 可惜隐患也增多,新旧官吏鱼龙混杂。特别是偏远县镇,廉政司鞭长莫及,全靠宣教官和农会监督。而完成分田之后,宣教官大部分要撤走,只在县衙留一个宣教科。 从今春开始,总兵府廉政司,设置十二名廉政使。 每三人一组,抽签决定方位,照着既定方向微服巡视各州县。有点类似大明的巡按御史,但没有司法权,也不得干涉地方事务。 林雪又念。须得原作者死后二十年,方可不经同意而刊印。” 柳如是笑道:“这可是个好法子,查得过来吗?” “肯定查不过来,要作者自己去检举,自己指认是哪家书坊在盗印。”书店老板说。 柳如是随手抽出一本册子,名叫《竹下文集》。 翻开阅读,多为山水田园诗,其中不乏发牢骚的作品,字里行间可看出对赵瀚政策的不满。 “王冠姑娘?”突然有人惊呼。 王冠是王微年轻时候的名字,她转身一看,全无印象,微笑道:“先生万福。” 此人四十来岁,模样端正英俊,拱手道:“在下吴炳,字可先,二十多年前,曾与姑娘泛舟太湖。” “原来是吴先生。”王微还是没有印象。 吴炳却颇为兴奋:“当时在下还是举人,有幸随眉公先生游湖。” 眉公先生就是陈继儒,写《小窗幽记》那位,王微顿时回忆起来。 不过嘛,当时人多,依旧对吴炳没有印象。 吴炳笑着说:“在下万历四十七年便中了进士,此后辗转各地为官,一直未能再见王冠姑娘仙颜。” 可以理解吴炳对王微的热情,少年时普普通通的举人,跟随一群大佬游湖,只能坐在角落里助兴,都没法给这位名妓留下印象。 王微也颇惊讶,万历四十七年的进士,到现在至少也该是一省大员,怎在吉安府穿着布衣? 吴炳主动解释说:“赵先生攻取南昌府时,在下是江西提学使。而今没有做官,属于总兵府宣教司的外聘顾问,《大同行记》便是在下的作品。今春又创作戏本《西窗记》,亦是以真人真事改编。” “失敬,失敬!”王微连忙行礼。 吴炳的老家也在江南,这厮把田产都卖了,将妻妾儿女接来江西。 儿子的年龄半大不小,被他扔去读小学。女儿嫁给一个镇长,且是举人出身的镇长,未来多半能做大官。 至于他自己,由于《大同行记》引起轰动,干脆专职创作“革命文学”,甚至被宣教司特聘为顾问,经常被请去干部培训班讲故事。 让他做官? 那是不可能的,赵瀚治下官吏太累,悠闲惯了的吴炳受不住。 吴炳把三位名妓请去茶楼,给她们讲述江西文艺圈。 “江西文章,无非三类。” “,最著名的当属《白毛女传奇》。之前只有话剧,又来改为戏曲,去年有人写成小说。在下的《大同行记》,也是这一类,能够排进前三。” “,要么家里被分田了,要么自觉郁郁不得志。” “,这些士子虽未做官,却拥护总镇之施政,以商贾子弟居多。他们说,只须二三十年,神州必复盛唐之景。这些人也是复古派,无论诗词歌赋,皆以盛唐为尊。就在上个月,还有三十多个士子,联名上疏总兵府,请总镇早早出兵拿下江淮。” 王微问道:“请教先生,哪里的女校还缺老师,离吉安府越近越好。” 吴炳说道:“吉水县正在办第三所女校,我可以 帮忙写推荐信。” 王微高兴道:“多谢先生!” 柳如是突然来一句:“我要去庐陵县衙观政,今后做女官!” 众人惊讶无比。 柳如是心气儿高得很,自从跟陈子龙分手之后,就发誓要嫁给才学更高的。 她觉得赵瀚就不错。 今天的短暂接触,柳如是已经弄清楚,赵瀚不喜欢吟诗作词,更喜欢能做实事的。她于是就想做女官,一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二来可以引起赵瀚的关注。 (求月票,这几天双倍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