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逐渐走近的纪释变得咬牙切齿。 “你的孩子长大了,已经进京赶考了,还记得吗?” 纪释的话像是让伏矢鬼想起了什么痛苦的回忆。 “我的孩子……我的孩子……” 伏矢鬼思绪变得错乱,时而蔼笑、时而悲愤。 纪释轻柔地把李墩儿从对方的怀里接了过来。 脚下莲步瞬起。 一圈淡金色的梵文薄如蝉翼般的围绕在他的身周。 白文姍只觉如数百僧侣在耳边咏唱。 口中的音符陌生又晦涩。 属于那伏矢鬼的姓名。 郭念二字凭空出现在梵体经文之上。 “涅槃经。” 齐木楷给白文姍解释到。 “师伯是在送伏矢鬼前去彼岸往生。” 银发妇人眼神迷离,像是看见了尘封已久的记忆。 纪释在众人眉心轻轻一点。 那尘封的画面像是掀开画卷般的涌上心头。 伏矢 光绪十三年。 南槐巷子里住着一位郭家妇人。 丈夫因欠下赌债被债主逼迫而亡。 只留下郭家妇人和其孩童二人残存于世。 世人皆叹,真是苦命娘俩。 男丁早殪,失去了经济来源。妇人又天生是个跛子,干不了什么活。 娘俩能活几年只能看天命。 但只有郭家妇人自己知道。 男人死了,未尝不是件解脱事。 至少自家孩子和自己不会再挨打受罪了。 幸好她从娘家学得一门纸扎小人的手艺。 求着隔壁邻里造了架木车摊子,日常出摊,也能勉强糊口。 住得虽然简陋、吃得仅能饱腹,但只要和她的儿在一起,过得也不算艰辛。 “儿啊,”郭念在木车摊位上抽了只纸蜻递给孩童手里,“娘这边生意忙,你自己玩一会儿,千万不要跑远了。” 郭念虽然腿脚不利索,手艺却极为出挑。 纸扎出来的小人活灵活现,甚得大人小孩的欢喜。 每到逢场,尽是能卖个七七八八。 好在郭家孩童早熟知事。 “娘你不用管我,我在隔壁书摊借了本书,看着玩呢。” “诶,好。” 郭念瞧见他那人小鬼大的模样,笑叹一声就招呼起客人。 等好一会儿忙活完了,才发现自家儿子整个人像是钻进书本里似的。 头都不带抬的。 每会儿发现了有不认识的字,就悄悄记了下来。 等到书摊没有客人的时候,才小跑过去谦虚讨教摊主。 幸而今儿个逢场人多。 才到午后申时,她这一摊子纸扎小人就卖了个精光。 郭念抹了把额间的汗渍。 嘴里念叨着:“要是昨晚多做一些就好了。” 瞧见儿子看得那么入神,郭念还真有点不忍心打断他。 “儿,走,回家了。” 郭家孩童抬头凝视,小心翼翼地将书本对折好,用双手把翻阅的痕迹压了压。 才朝着书摊小跑准备还书。 “不用还了。” 书摊的摊主笑着指着郭念:“你娘看你那么喜欢,已经买走了。” 郭家孩童一听,脸上难藏的喜悦。 转过身听着郭念。 好似在确定是否如摊主所说。 “当真?” 郭念挥着手招呼着,眼中满是溺爱:“当真。” 其实也要多谢书本摊主,他给出了个远低于市价的数目。 郭念算计了下,负担得起。 “娘,走,回家。” 郭家孩童欢呼雀跃。 连忙帮着收拾木车摊子,动作都是灵快了许多。 孩童也知晓他娘腿脚不利索,主动在前拉着绳子牵着摊子引路。 从集市到城郊,他们二人带着木车摊子,一推一拉,走了一个半时辰。 斜阳之下,娘俩走得很慢。 但一路说说笑笑,好是快活。 也不觉得累了。 - “哟,今儿这么早就回来了啊?”隔壁陈婶瞧见郭念就推着车子回来,前来搭了把手。 这日的确比往常要早上许多,天还没暗。 郭念笑了笑:“嗯,今天人多,卖得快。” 陈婶很快就发现郭家孩童手中捧着的书本。 如获至宝的小脸笑得甜甜的。 “小郭子,你手里抓着什么呢?” 郭家孩童将书本炫耀似地举了起来。 “《礼记》,我娘买给我的。” “真不错、真不错。”陈婶嘴上附和着,却转头悄然在郭念耳边低声:“你怎么给他买这玩意,多 废钱啊。” 郭念笑道:“孩子喜欢,不贵。” “哎哟,哪是贵不贵的问题,”陈婶一听叹了口气,“买这书本有啥用啊,让小郭子早日学门手艺才是首要的。” “四书五经都是那些富贵人摆弄的,咱们穷人可是学不来的。” 郭念倒是没想那么多,只是道了句:“孩子还小,由着他去吧。” - 而后几天,每日郭念在摊子上忙活。 郭子就坐在后巷翻书。 看累了,就躲进木车摊子的下方小憩。 醒了又接着看,也不知道里面有什么好玩的东西。 郭子特别喜欢书本里的人和事。 或是大家中庸、或是兵戎剑铠,看得多了,他也把说话的调调给学了去。 这日,他刚把已经翻了好几遍的书本摊开。 耳朵一尖,像是听见什么声音似得,立马竖了起来。 清脆的孩童诵读声,不怎么整齐,你一嘴我一嘴。 棒读着生涩的句子。 “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 郭子立马觉得有些耳熟,想了会儿才发现这不正是他在书本里看到的句子吗? 好奇心驱使,瞪着小腿就朝着声音传来的方向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