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一个荷包 不过赵氏一直挂心的事情, 终于见了亮堂。 就在周家女眷上船准备出发的时候,胡氏突然晕船呕吐,寻了郎中诊脉, 竟然见喜了! 这让盼孙儿盼红了眼的赵氏大喜过望。 只是这样一来, 为了顾全胡氏的身子,本就慢的船, 更是要慢些。 遇到有些风浪的日子, 便停下来等风儿和顺了继续再前行。 如此一来,本只二十多天的路程,生生走了两个月才到。 以至于楚琳琅看到京城的门儿时,都难得伤感想要落泪——再在船上这么熬下去, 她都有害喜错觉, 想要迎风呕吐了。 夏荷看琳琅这几日吃不下,疑心是小娘怀孕让她添堵, 便是小声宽慰道:“姑娘您的身子一向强健, 到了京城找名医调养, 也定然能生养……” 冬雪在旁边冷哼:“要是依我看,就是大姑娘成亲那一年,入寒气, 累坏了身子!” 以前大姑娘的月信很准, 可是就是在新婚那年, 因为铺子里上了一批货,却因为车坏被撂到了山里, 当时姑娘亲自带着人去铲雪挖车搬货,天寒地冻, 愣是将正来的月事给冻没了。 自那以后, 大姑娘的小日子总要延后几日。 别家的娘子, 只需操持家里。可是她们家这位,却是家里家外都是顶梁柱,真是拿自己当了糙汉子用,如此累心熬神,能怀上才怪! 楚琳琅不过这几日胃口不佳,谁知竟然让两个丫头说出这么多官司。 她无奈起身,立在码头的路旁,往京城的方向看去。 原本船到岸后,就有小厮去城里送信,看看周随安能不能派车轿来接母亲。 可船上的箱子都卸下来,也不见有人来接的踪影。 楚琳琅回身看看疲惫不堪的婆婆,还有一直坐在遮阳棚下抱着铜盆的胡氏,决定不再等了,只在附近的车马行随便找几辆车算了。 可就在这时,从不远处官道上跑来了几匹骏马,马背上的人穿着大理寺的官服,威风凛凛一路疾驰而过。 原本马儿跑过去了,不一会那为首的突然勒紧缰绳又折回来,马儿一路颠蹄来到了楚琳琅的近前。 楚琳琅抬头一看:呀,真是冤家路窄,这骑在马背上的,正是久久未见的司徒晟。 原来司徒大人外出公干,准备回城,正好在河埠头这遇到了刚刚抵京的楚琳琅。 这是楚琳琅第一次见司徒晟穿官服,这男人也太适合穿着大理寺的官服了,一身绯红长袍束带,修饰得男人腰身板直笔挺,加上骑乘的高头大马,恍惚中竟然有些不敢认。 司徒晟问了一下,知道周随安还没派人来接女眷,便跟身旁一个穿着军装的男子说了几句,不一会就有几辆挂着兵营军牌的马车过来,还有十几个兵卒帮她们抬东西。 楚琳琅两次搬家卸货,都遇上司徒晟,不由得也要说一声凑巧,当下去便是感谢司徒大人的帮衬。 司徒晟看着楚琳琅的脸,淡淡道:“数月不见,楚夫人似乎清减了些。” 楚琳琅客气一笑道:“水路颠簸,也吃不好饭,可能是瘦了些,好在到了京城,总算能安顿下来了。” 司徒晟一旁的那个军装男子这时走了过来,好奇地看着楚氏,问道:“这位是……” 楚琳琅连忙与他施礼,在司徒晟简单的介绍中才知,这位三十多岁的男子原来竟是兵司李成义将军。 据说他的祖父当年是大将军杨巡的左膀右臂。只是当年杨巡出征荆国,老李将军因为抱恙并未跟从。 杨氏一门折戟之后,朝中几乎无可用良将,而李氏一门则在危急时刻,老将请缨出战,解决了朝中困局。 只是先前泰王势大,李家却是忠实的保王党,也受了不少排挤。如今泰王一党折羽,这兵司重权便落到了李家的手中。 原本只是客气寒暄,可不知为何那位李将军在听闻楚琳琅是周随安妻子之后,却是上下打量,目光令人探究,像是好奇,又带着几分怜悯? 不过李将军与司徒晟公务在身,也不可在此久留,帮衬了周家装车之后,便告辞先行入城了。 周随安如今的宅邸,在城东的木鱼石胡同里。这一处远离闹市,因着地势较高,地盘好似巨大的木鱼而得名。 楚琳琅下马车时发现,胡同口竟然还栽着几丛青竹,那一路石板也是洗刷干净透亮,胡同的几户宅门都有模有样。 等入了周家宅院,更是发现此处别有洞天,屋院敞亮极了。 楚琳琅虽然不是京城人氏,可也猜得出这院子价值不菲,若是朝廷分配,依着周随安现在的六品品阶,可不太够格啊! 赵氏看了屋里屋外的家私摆设,红光满面,腰板也不知觉挺直了些,喃喃着:“我儿有大出息了!竟然置办下这等家业!周家的列祖列宗在上,保佑我儿随安大展宏图!” 说完这些个,她还忍不住讽上楚琳琅几句:“你也是命好,赶 上我们周家困顿时,才能入我周家的门。你当初跟你爹四处贩盐时,也是没想到会有今天的好日子吧?只是你也得改改自己的小家子气,没得节省,丢了夫君的脸面!” 赵氏这些日子也是被折腾得不轻,想起来就念叨着楚琳琅图省钱,雇佣慢船让全家遭罪。 如今一路舟车劳顿入了京,骤然见到这等高门大户,真是一步升天。 儿子争气,她这个寡母总算熬出来了! 胡小娘也很高兴,任着婆子搀扶,绕着院子走来走去。 楚琳琅看着全家喜气洋洋,不好开口质疑这些与周随安现在的官职不符,只能按捺心中的疑惑,先将赵氏和双身子的胡小娘安置好。 至于鸢儿,早在上马车的时候就睡着了,到现在都还没醒呢。小姑子周秀玲抱着孩子去她那屋里歇息去了。 等琳琅安置好老的与小的,也是累得腰酸背痛,终于可以躺在床上舒展一下腰肢了。 这一觉睡得可有些长,竟连晚饭也没顾上吃,好在赵氏她们也都累得睡下,谁都没张罗吃饭。 就在掌灯之后,本该去城门迎接家眷的周随安也终于归家了。 据小厮满福说,大官人是去了户部尚书申大人的府上饮酒去了,今日申大人的孙子满月,大官人实在走不开,这才没去城门处接家眷的。 楚琳琅披着衣服,看着被小厮背回来的周随安,这冲天的酒气,也不知他饮了多少。 想着胡氏有了身孕,胎相未稳,所以琳琅便让小厮将周随安送进了她的房中。 算起来,也是有快两个月未见。周随安一人在京城里应该适应得不错,身上的衣服应该是入京后裁制的,是京城贵人们时兴的样子,面料看上去也甚是不俗…… 当楚琳琅替他脱着衣服,从那衣服袖袋里突然滑出了个精致荷包。 这荷包是梅缎做底,上面除了精致的花纹刺绣,还塞了香料,闻起来芳香扑鼻,绝非周随安以前的随身之物。 不过说起来,没来京城前,周随安也不怎么来她的屋子,他现在的衣物,全都由着胡氏小娘经手。 也许这荷包是胡氏给他缝的。楚琳琅懒得再看,便将这荷包顺手放到一旁柜子上的柳木匣子里。 到了第二天天色大亮,周随安这才酒醒起床,只是整个人看起来不甚精神,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连楚琳琅跟他说话,也是爱搭不理的。 琳琅坐在妆镜前,一边梳拢着长发,一边让夏荷将醒酒汤端给周随安喝。 周随安喝了几口后,听着楚琳琅讲昨日入城的事情。 他听到是司徒大人帮忙找车的时候,不禁眉头一皱,告诫道:“你初来乍到,许是不知,司徒晟如今在京城人缘臭得很,我们周家不宜与他太相熟。” 楚琳琅微微一愣,道:“怎么了?” 周随安冷哼了一声,敷衍道:“官场上的事情,妇道人家莫问,总之以后看着他绕行就是了。” 说着这话的时候,他拿起了挂在一旁还没洗的衣服,伸手摸了摸,突然脸色微变,里外摸索着。 楚琳琅无意中回头瞥见,便问他在找什么。 可是周随安并不说话,只是一个劲儿翻找,楚琳琅若无其事道:“可是在找荷包?我放在了旁边的匣子里了。” 周随安一听,连忙打开柜上的匣子,只见那梅缎荷包果真就躺在匣子里。 楚琳琅隔着锃亮的铜镜,清楚地看到官人暗松了一口气,将那荷包又塞回到衣袋里…… 楚琳琅一边点着胭脂,一边漫不经心地问:“这荷包是胡小娘给你缝的?以前没见过。” 周随安含糊嗯了一声后,便去饭厅用早饭去了。 他今日沐休,不必去户部当差,不过听说要同僚应酬,吃完饭,又带小厮早早出门去了。 待楚琳琅领着下人帮胡小娘归置屋子的时候,状似无意地问:“我看你给官人缝的荷包,绣工真不错,等你生产完了,可得给我也缝一个。” 胡小娘疑惑地眨巴着眼,有些不好意思道:“在家时,父亲总让我多看书,不太会做女红,大娘子若不嫌弃,我便做一个……可是,我从来没给大官人缝过荷包啊!” 第27章 东窗事发 楚琳琅说许是她记差了, 就此打岔过去。 可是从胡小娘的屋子出来后,楚琳琅脸上仿佛笼罩上一层寒霜——看来周郎风流不减,到了京城又有别样的奇遇! 若是在连州那会, 她只怕要等不及, 直接挑开跟周随安闹个曲直黑白。 可如今,也还不到一年的光景, 经历了纳妾风波, 她又跟周随安分隔数月,再见枕边人时,恍惚竟有陌生之感。 她甚至想,干嘛要闹得那么明白?只管好自己的眼前事儿就行了。 都说儿大不由娘, 更何况周随安并非她的好大儿!她何必追究细枝末节, 白白惹人厌烦? 周府女眷入京,人生地不熟, 自然要有人引着融入, 周随安是六 殿下的人, 六王妃自然就要担了这任务。 所以趁着花园子里的秋菊绽放,六王妃便办了个游园花会,邀请了京中有头脸的女眷, 还有周氏一家女眷前来赏菊。 赵氏领着女儿周秀玲, 坐在了一群年岁大的夫人堆里, 跟着她们寒暄,顺带介绍下自己家里还有个年幼女儿, 再过上两年,秀玲也该议亲了。 原本按照赵氏的设想, 秀玲嫁给普通乡绅之家就很好了。可如今, 眼见了京城的繁华似锦, 连带着赵氏的心气儿也变高了,觉得必须得找个人中龙凤,才配得上郎中之妹。 可惜这番宏愿很快就打得细碎,虽然她语带含蓄委婉暗示女儿的年岁也不小了,可是周围的夫人们也仅是笑了笑,并不继续搭话,似乎没有太多的热情为赵夫人牵线保媒。 要知道这里可是繁盛京城啊!扔块石头,能砸到一堆五品大员!像周随安这样六品的郎中,并不出奇,更何况他们周家是外来的,身上的土味还没去干净,不知深浅,谁也不愿意往上凑。 一来二去,赵氏的自尊受挫,连带着也懒散了兴致,跟人说话爱搭不理的。 幸好这宴会也有寂州旧识,不大一会,谢二小姐便跟在姐姐的身后来到了客厅。 也许是京城风水养人,谢二小姐看起来比在寂州的时候和善多了,不一会就坐到了周家女眷旁边,笑着与赵夫人说话。 楚琳琅跟谢二小姐一向话不投机,她便坐到了六王妃的身旁,适时端茶送水,说得少听得多。 在诸位夫人的往来言语间,她倒是品酌到了不少新鲜货。 比如泰王被陛下削权之后,被幽禁在灵泉寺,整日吃斋敲木鱼。四皇子在被陛下申斥,闭门自醒数月后,现在再次被启用,只是风头不似从前,更不敢像以前那般跟太子分庭抗礼了。 不过看陛下的意思,还有些意犹未尽,近些日子不断往大理寺发卷宗,命令清理泰王余党。而这些案子大都经由司徒晟的手。 只是抓进去的人,哪有那么痛快招供的? 这位昔日的皇子少师摇身一变,竟有酷吏潜质,审问起案子来手腕铁血,审问过之人无一不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