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的脚步走过大江南北,走过世界各地。 但不管走到哪里,年节时的桌上,总会保留着这一盘酿豆腐。 早年客家人多住在山区,没有中原米面充裕。 逢年过节,包不了饺子,索性就拿豆腐代替。 这酿豆腐,比包饺子可方便太多了。 和一般所想的往豆腐里挖洞填肉不一样,豆腐切好,其实直接用筷子从切面处,把肉馅儿往里一按就行。 用的豆腐也不拘种类,只是内酯豆腐偶尔会酸,一般不用。 唯二的难点,一落在调味上,二便是火工。 肉馅处处都会做,但客家人聚居靠海,这肉馅又别有一番特色。 在基础的手剁五花肉,保持颗粒感之后。 中原一般会拌生粉增加粘度和嫩滑感。 但讲究的客家人,会用鱼骨上反复刮揉出的鱼胶来充当天然的粘合剂。 再在常见的胡椒,盐之余,加上晒干够味的虾米粉,脆嫩新鲜的鱿鱼丁。 一并塞入豆腐之后,将有口子的那块大头朝下进油锅。 煎到定型晃一晃,就可以给豆腐上味道了。 盐和生抽自不会少。 高汤也是从不缺席。 但光有咸鲜,未免单调。 所以这边豆腐在锅里煎着,眼看差不多开始金黄发焦了。 唐磊就关了火焖住,同步起了另一个小砂锅。 锅底放上干鱿鱼条儿,洋葱碎生姜末,炒出香气后,将豆腐往上头一翻。 正好换个面儿,也换个口味,继续煎。 带肉馅的那一面已经煎出了金棕色的脆壳,散发着浓郁的焦香。 这是纯天然碳化反应生出的味道,其勾人程度,远不是科技上色调味能比。 而没馅儿的那一面,此刻正被海鲜与汤汁反复煎熬,咕嘟嘟冒着鲜香的泡儿。 等火候到位,撒上一把葱花上桌时,这盆豆腐已经被煎的通体金黄。 微焦的壳泡过汤汁,正是酥脆而不干硬,吸饱鲜汤不扎嘴。 内里的豆腐又和外头截然相反,外脆里嫩。 而吃饭的人如果嘴再张大一些,一口咬到了馅儿。 就能尝到手工肉馅软嫩和颗粒感并存的妙处。 兼之猪肉的荤香和鱼鲜的美味。 唐磊选择在第二道就上一道说不上珍奇的豆腐菜,用意也在于此。 这菜从食材到技法都说不上稀有,但却颇具大夏家常菜的风格。 那就是——全都要! 和西餐分主菜配菜,甚至常有一大盘子装一样食材的习惯不一样。 大夏讲究一个一菜之内,数种食材。 要荤素得宜,还要口感复杂。 这一口酿豆腐刚吃,尝的是豆腐的焦和嫩。 再吃,嚼的是肉馅的劲道软弹。 再细细一品,却是藏在荤味里的豆香,隐在豆腐下的鱼鲜。 若要细细评论,少说也得分个前中尾调出来。 当然,要像这群毛子一样,先啊呜啊呜的大嚼几块,吃的满口汤汁,一身舒爽,也没啥问题。 毕竟家常菜,从来都是大俗大雅。 家家都有,家家能做,不管吃饭的是大佬还是平头百姓,保管吃尽兴! 眼下,这群毛子们显然就来不及品味,先一人一叉子,嗷嗷的往碗里抢豆腐。 “这一块一块儿的……是看得见的不够吃啊!” “没事儿,”阿尔乔姆看着一群人抢豆腐,眼神三分同情三分怜爱四分快乐。 嘿!他试着煎豆腐的时候已经吃够了! 虽然……现在嘴里还全是糊味吧…… 但那不重要! “先生们放心,下头这道菜,保证人人有份!” 他一扭头回了后厨。 片刻后,和唐磊一起端着俩盘子出来。 众人探头一看。 只见盘上还有十几个小碗。 毛子们对这种形式可太眼熟了,不免有些疑惑。 “唐大厨,你不是说不分餐么?” “一碗够不够啊?能加吗?” 唐磊咧嘴一笑:“一碗就一个,你先吃完再说吧!” 兄弟,我看你对狮子头的敦实程度,是一点都不懂哦! (题外话:明天开学了吧,作业咋样了?:) 关于写菜名为什么不插图,作者是外地人,没有操作权限,只能靠段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