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她端着馄饨回家吃,吃人嘴短,一碗馄饨家里人一人一个给分了,到底跟不跟姜棠做生意,刘大嫂心里也没主意。但看几个孩子一副意犹未尽的样子,她心里隐隐有几分心疼。几个孩子都瘦瘦巴巴的,在盛京,这套宅子是值几百两,但家里住又不会卖出去,两个儿子,还要嫁女儿,家里的存银也就十几两。怎么够。刘捕快一个人养活一家人,吃力的很。吃完馄饨和炖鸡,一家人盯着昏暗的烛光默默不语,刘大嫂支支吾吾道:“我看姜妹子不像骗人的,她家就在这儿,我就去帮忙,生意不好也是她亏本。”刘捕快问爹娘,“要不试试?”“试试就试试,我和你爹在家带小囡囡。”刘大娘把小孙子搂在怀里,“先试几天,给人干活,别让她揪出错漏,手脚也干净点。要是用我帮忙也成,大郎不小了,大妮也十岁了,带着妹妹跟你出去都成。”一家子就把这事儿给商量下来了。刘大嫂一晚上没睡着觉,半夜,她看小闺女睡着,把刘捕快捅咕醒,“你说姜妹子为啥说给分成啊,明明一天给我多少工钱就行了。”她没吃过猪肉还见过猪跑呢,酒楼请帮工也是给工钱。给分成,那是合伙,是小东家。姜棠做的多好吃啊,卖多买少肯定能卖出去,何必给分成呢。刘捕快半睡半醒,他揉揉眼睛,“万一你把人方子泄露出去咋整,你又不是她的下人,凭啥给她守着方子。”刘大嫂:“我是那样的人吗!”跟人合伙做生意,还背地里使阴招,多损呐。不过她是第一回 做生意,心里七上八下的,等刘捕快睡着,她还是睡不着,迷迷瞪瞪天就亮了。刘大嫂还要张罗一家人的早饭,忙活一早上,才清闲下来。这才把从姜家拿来的碗里装上一串紫葡萄,一个人过去了。刘捕快早起要去衙门,刘家起的早,刘大嫂没想到姜棠起的也早。敲开门,她道:“我过来还碗,你尝尝这葡萄。”姜棠拉着刘大嫂的手进来,大约是在侯府待得久了,姜棠做事之前总会在脑子里转一转。包括和刘家谈生意,也是来来回回送东西。左邻右舍的见刘家跟她走动,也不会太忌讳她一个人独居的事。而且人一旦拿了好处,就会情不自禁地帮人说好话,别人看刘家赚钱,哪儿能不眼红。好处和走心,这样关系才牢固。姜棠冲刘大嫂笑了笑,“我正想买些葡萄呢,嫂子先进来。”刘大嫂不好意思地跟姜棠进去。跟晚上过来还不一样,早上太阳一照,屋子前头的空地洒了水,院子里还挂着几件衣裳,看着十分规整。点金和乌金一点盯着她,但没叫。姜棠写了三份文书,给刘大嫂了一份,“嫂子不认字的话我念给你听。”姜棠签过几份文书,知道上头该写什么,她出方子,两人合伙做生意,赚的利润二八分成,但在做生意的期间,刘大嫂不能把方子给别人做盈利目的,当然,以后不做生意了就更不能泄露方子。方子是姜棠的,这份文书和同陆锦瑶签的也有区别。叫卖的活辛苦,又是刘大嫂一个人去,所以姜棠给了两成。若是想多赚点,就叫家里的人帮忙,赚的越多分的越多。刘大嫂直保证,“这手艺我肯定不偷学,更不可能告诉别人。”姜棠:“嫂子要想做给孩子吃,那自然是成的,就怕周围人打听,嫂子抹不开面子。”刘大嫂大手一挥,“放心吧,你看我像是那种人吗,大妹子,你就放心好了,我嘴严,知道啥该说啥不该说。不打紧的事街坊说说也就说说了,但要紧事我分得清轻重。”姜棠点了点头,接着道:“这边支摊子得交摊位费,还有买推车、炭火、米面肉,这些都算在成本里的。账可以一日一结,但每日的一半利润咱们分成,另一半补成本。等摊子回本了,四成利润做运转资金,六成留着你我两家分成。”做生意需要成本,不能把全部的利润分了,不然摊子就开不下去了。一日一分是想让刘大嫂见着钱,有根萝卜在前头吊着,做事才有劲儿。这些事都得说好。什么算到成本里,不仅仅是每日用的面和肉,还有推车、铁锅、碗筷这些……假如一碗馄饨卖八文钱,能有六成的利润,一天卖二百碗的话,是九百六十文钱。而刘大嫂能分到九十六文。等姜棠把这个方子教给刘大嫂,那会儿差不多能回本了,那她这一天基本上就不会管这个生意了。到时候她可以做别的生意,等这些生意慢慢有起色了,在盘铺子开饭馆开酒楼。也省着刘大嫂她们在外面风餐露宿摆摊做生意。姜棠是这般打算的,两成利润并不低,毕竟方子是她的,开始做生意的成本也是她的。刘大嫂干的都是体力活,无论在哪个时代,做体力活赚的都是最少的。而刘家平日里靠着刘捕快的俸禄过日子,姜棠在宴几堂的时候也见过白薇她们绣帕子,一天绣条帕子,一条帕子卖一文钱,一天才赚几文,一个月下来还没有做生意一天赚的多。哪怕累一点,姜棠相信刘大嫂也是愿意的。
</br> 刘大嫂当然愿意,她不出钱只出力气,就算卖不出去顶多白忙活一遍,力气她有的是。姜棠道:“嫂子把文书拿回去看看,没啥事就签字按手印。到时候去官府存一份,你我都放心些。”刘大嫂说好。又坐了一会儿,她就揣着文书回家了。刘捕快上职了,家里只有刘大郎认字,一个字一个字地看下来,下午,刘大嫂就去签文书了。姜棠:“东西一两天就能置办好,我先教嫂子包馄饨,嫂子在家里慢慢练着。”做吃食最重要的是味道,味道好了生意差不了
</br> ,馄饨大小得一样,形状得好看,就算在街边卖,也得和五文钱的不一样才能卖上高价。不然这三文钱怎么来的。刘大嫂自然说好,“成,这都好说。”去街头卖馄饨,得有推车,锅是一口特别深的铁锅,姜棠找铁匠铺子打的,光这锅就二两银子。一百斤的面,六文钱一斤,总共六钱银子。每天的猪肉鱼肉各十五斤,两种馅儿,香蕈猪肉和酸菜鱼肉的,混着菜一斤肉能包六七十个馄饨。猪肉馅儿的馄饨十文钱一碗,鱼肉的八文。汤并非盐巴紫菜调的热汤,而是熬的骨汤和鱼头汤。馄饨摊子的小料就有好几种,油辣子、香醋、糖醋蒜、麻酱……刘大嫂偷偷跟婆婆嘀咕,“姜妹子是哪儿的人呀,吃东西可真讲究。”刘大娘道:“净胡说八道,不该打听的别打听,好好干。”“哎,娘,我知道,就和你说道说道。”刘大嫂讪讪道,“和外人我肯定不说。”刘大娘:“你不说,可孩子呢,他们小不懂事你大人也不懂事?”这回刘大嫂什么都不说了。东西置办的极快,卖了推车了锅灶,姜棠带着刘大嫂去订肉和菜。香蕈是干,从杂货铺订,肉和菜都是熟悉的摊贩那儿,价钱实惠还新鲜,等以后要的多了会管送。别看刘大嫂比姜棠大二十岁,但买东西都是跟姜棠后面。肉都是一斤两斤的买,家里吃面是玉米面和白面混着吃,姜棠看着会讲价,游刃有余。等买好了东西,姜棠提了小半,刘大嫂提了大半。摊子就摆在隔壁两条街那儿,姜棠交了半两银子的摊位费,早中晚都能去。置办这些东西姜棠就花了三两多银子。头两天,姜棠打算跟着刘大嫂去。摆摊做生意的事她没做过,但凡事都有 独自生活的第五天行人来来往往, 行色匆匆。有人会在小吃摊前驻足一会儿,走的时候拿一个油纸包的包子,或是在摊铺上买块儿饼, 一边走一边吃。这会儿天还没亮透,街上人就不少了。盛京除了本地人, 还有外地来的商人、工人,而且属这些人居多。盛京繁华, 来这儿做事赚的钱多,但远走意味着漂泊,离父母妻儿极远, 早中晚连顿热乎饭都吃不上。几个男人合伙租个院子,但就是个落脚的地方。男人嫌做饭麻烦, 就在外面对付一顿,随便吃点包子、烧饼、面汤……早饭就吃过了。姜棠一到这里就在永宁侯府,见的都是世家娘子夫人吃茶赴宴。早起慢悠悠地收拾, 梳妆打扮, 去正院请安问好,当然陆锦瑶因为有身孕不必请安, 但姜棠在正院那段日子, 见韩氏三人日日过来。赴宴、看账本、打理府中内务……姜棠有时甚至以为,那才是盛京人生活的常态。但其实不是,这样的生活才是常态。盛京为官者并不多,多的是捕快羽林军,各种领着皇家饭但并不多的人。紧赶着干活, 怕耽误时间。在摊位面前跺着脚, 时不时搓下手, 等包子拿好, 立马付钱走人。街上最便宜的是素包子,白菜馅儿的,一文钱两个。肉包子一文钱一个,煮鸡蛋也是一文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