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包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农家后娘巧种田 > 农家后娘巧种田 第204节
</br> 除此以外,又拿了一些变蛋和腊肠,一并给了小厮,略交代了一下吃法。
</br> “这些是给小哥的,大冬天的,还得在这里等着,拿回去当个下酒菜,也能暖暖身子。”陆雯晴包了几根腊肠给了小厮。
</br> 小厮见陆雯晴想的周全会做人,也没有因为他身份的缘故便轻视了他,便对陆雯晴的印象极佳。
</br> “多谢陆掌柜。”
</br> 小厮道了谢,拿着所有的东西,急忙往顾家走了。
</br> 陆雯晴有些疲累,但还是强撑着将七里香后续的一些事跟着孙掌柜一并处置完。
</br> 翌日,顾修文升堂,审了七里香闹事之事。
</br> 因为几个人说是受了青竹的指使,所以顾修文命人将青竹叫去问话。
</br> 青竹起初并不承认,但人证颇多,加上顾修文命人打上了几板子,青竹捱不住,便说了实话。
</br> 承认是她给了银子,指使这些人去七里香闹事,至于缘由,只说是因为从前去给陆雯晴送东西时,被陆雯晴的人瞧不起,心生恨意,所以才要报复。
</br> 至于银子的来处,都是她平日里攒起来的体己钱。
</br> 若是不瞎的,都能瞧得出来,此时青竹是将所有的事儿都抗到了自己一个人的身上。
</br> 顾修文也是如此想,但威逼利诱,乃是打板子之下,青竹也没有承认是旁人指使。
</br> “大人,这青竹是卖了身的丫鬟,若是能将这事儿扛下来,不过就是吃些苦头罢了,到底不是大事,关上几天,罚个银子也就是了,可出去之后,必定会被好吃好喝的待着,往后也不必再发愁什么事儿。”
</br> 沈丘道,“可这会儿若是松了口,即便能够免去了一些责罚,可等她出了这衙门,陆家那边,必定不会善待她,毕竟只是一个丫鬟,发卖打骂,都是常有的事儿。”
</br> “卑职以为,大人还是不必再审了。”
</br> 再审下去,也没有什么意义,若是太过,反而要说顾修文滥用刑罚,对顾修文而言,也是十分不利的。
</br> 顾修文自然是明白这个道理,但这般处置的话,到底是有些憋屈。
</br> 对他而言有些憋屈,对于陆雯晴来说,只怕也憋屈的很。
</br> 在想了好一阵子,顾修文这才点了点头,“只能如此了,将这青竹打上二十板子,再关入大牢十日吧。”
</br> “此外,将这件事,也往外撒一撒风声吧,始作俑者不必被削了肉,再怎样也得退层皮吧,否则若是人人效仿,这世上怕是没有好日子可以过了。”
</br> 对于要让陆家二房吃些教训的事,沈丘也是十分赞同,点头应下,“大人放心,此事交于卑职便好。”
</br> 沈丘做事稳妥,不过是两三日的功夫,有关青竹雇人到七里香闹事的事儿,传遍了整个县城,成为众人茶余饭后的闲谈。
</br> 不过谈论的不是青竹这个丫鬟如何的胆大妄为,而是陆齐顺这个人是如何的心肠歹毒。
</br> 第667章 粘牙
</br> 亲叔叔做出这种事,是为人所不容的。
</br> 闲聊天的人,是越说越生气,有些人干脆去齐顺斋门口破口大骂,骂陆齐顺不仁不义,不配为人。
</br> 也有些人,将这样旳事干脆写成了话本子,让茶馆说书的绘声绘色地说上一番。
</br> 也有人,将这事编成几句顺口溜和歌谣,让孩童们到处传诵。
</br> 一时之间,陆齐顺一家可以说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而齐顺斋的生意,也因为此,一落千丈。
</br> 这样的糕点,拿着心里头沉重,吃着也不香,即便是去送礼,那也丢面子的很!
</br> 年底原本是旺季,齐顺斋因为这件事,可以用门可罗雀来形容。
</br> 而陆雯晴和陆景砚见此,趁机在七里香的档口,增加了几样耐吃又拿的出手的糕点。
</br> 七里香的生意,可以说,比着先前,又红火了几分。
</br> 转眼便是小年。
</br> 小年又叫做祭灶,是要祭拜灶王爷,吃灶糖的。
</br> 麦芽糖反复的拉扯,质地变白,拉的跟青葱一般,根根儿成柱状,再沾上一层白芝麻,便成了祭灶这一日里必须要吃的灶糖了。
</br> 咬上一口,咯嘣脆,酥酥香,满嘴的甜,是小孩子们最钟爱的吃食。
</br> “这灶糖,可真粘牙。”
</br> 也有孩童因为嚼灶糖嚼的腮帮子疼,忍不住地抱怨。
</br> 大人听着这话,都扯一扯嘴角,“要是不粘牙,灶王爷到天上是要胡乱说话的。”
</br> 年底,灶王爷要去天上汇报当年在民间的烟火灶台之事,胡乱说的话,老天爷就要不高兴了,所以得把嘴黏住为好。
</br> 孩童们听到这样的话,大都是笑上一笑,接着继续嚼粘牙的灶糖。
</br> 虽然粘牙,但是好吃啊。
</br> 苏木蓝家,也有不少的灶糖。
</br> 灶糖做着费劲,这些都是在镇上做灶糖的摊贩那买的。
</br> 白石堂买了一些,吴卓远和魏氏送来了一些,连刘氏也送来了一些。
</br> 瞧着那堆得小山一样的灶糖,苏木蓝也是有些扶额,只能让孩子们把灶糖拿出去,跟村子里头的孩子们都分上一分。
</br> 过年嘛,各家各户都预备着过年的年货,吃食零嘴,家里头炸的丸子什么的,小孩子们到处跑着玩,走到哪家就吃哪家。
</br> 所以小孩子拿的东西,分也就分了,各家心里头惦记着谁跟谁走的近,但也并不阻止。
</br> 不必想这些东西,孩子们也都玩闹的高兴,吃的放心大胆。
</br> 趁着刘氏来送灶糖,苏木蓝惦记着先前刘氏大哥说的那事儿,旁敲侧击,开玩笑般的问了一嘴。
</br> 刘氏被问的有些不好意思,只笑道,“不瞒苏嫂子,我还真没想过这事儿。”
</br> “现如今这日子过得宽裕,在娘家待得也舒心的很,若是再去寻什么婆家,只怕又是一堆的事儿,不够麻烦的。”
</br> 苏木蓝听了这话,抿了抿唇。
</br> 刘氏的第一段婚姻,日子过得一地鸡毛,收获的唯有伤痕累累,她不看好婚姻,也是情理之中。
</br>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是最正常的反应。
</br> “那倒是。”苏木蓝点了点头,没再说这个话题,转而聊起了旁的。
</br> 第668章 没必要
</br> 刘氏卤肉铺子生意好,这半年多下来,银子赚了也不少。
</br> 于是刘氏便从刘家庄那寻了一处地方,准备开了春后便盖新房子,搬到新房子那住。
</br> 这一来,都是刘家村,跟娘家来往方便,也好互相照顾。
</br> 其次呢,不在一个院落住,有些事儿到底方便一些。
</br> 虽说两个嫂子都是贤惠的,对她这个小妹也十分的照顾,可到底她是嫁出去过旳闺女了,一直在娘家住也不合适。
</br> 且也是因为两个嫂子过于好,以至于刘氏这里有点风吹草动的,陈氏和丁氏这里便十分地上心,让刘氏心里头隐隐也有些压力。
</br> 保持一定距离,反而是维持亲情和各种关系最好的办法了。
</br> 对于刘氏的举动,苏木蓝到是十分赞同。
</br> 见苏木蓝颇为认可,刘氏也觉得自己此举极佳,心中也颇为高兴。
</br> 刘氏待到日头西沉时才走,苏木蓝送了她出去后,便要准备做晚饭了。
</br> 白石堂新买回来的肉,苏木蓝准备晚上做水汆丸子。
</br> 肥瘦相间的梅花肉,要剁成细细的肉馅,这不是个轻松的活,白石堂见状,便过来帮忙。
</br> 苏木蓝则是洗了姜和葱,让白石堂一并都剁了进去。
</br> “咚咚咚”的声响,在灶房里响了起来。
</br> “刚才看你跟刘氏聊得开心,你提了常大力的事儿?”白石堂问。
</br> “旁敲侧击问了一句,倒没有提常大力,只说再嫁的事儿,不过我看她那个意思,大约也是不想的。”苏木蓝道,“我想着也是,先前在白有光家里头时日子不好过,估摸着她心里头也是有疙瘩的。”
</br> “这么短的时间,也是走不出来那个阴影的,我准备等过几天跟刘大哥那说一声,让他们还是不要因为这件事太过于上心了。”
</br> “这种事儿,到底得是顺其自然,两情相悦为好,要是为了过日子就草草成婚,或者搭伙过日子,倒也没有太大必要,毕竟刘氏一个人这会儿也撑的起这个家……”
</br> 白石堂听着苏木蓝说的这些话,脸色变了一变。
</br> 婚事要两情相悦,若是为了搭伙过日子,是没有必要的。
</br> 可是,他跟她,现在不就是为了孩子,在搭伙过日子么?
</br> 在那苏木蓝的心里头,是不是也没有太大的必要?
</br> 毕竟,以苏木蓝的能力来说,她也是有能力撑起一个家的。
</br> 在他失踪的那两三年,苏木蓝不就是带着四个孩子,从一贫如洗,到后面日子过得宽裕富足么?
</br> 那这样的苏木蓝当时又为什么会和他搭伙过日子?
</br> 全都是为了孩子吗?
</br> 还是说,还有旁的什么想法……
</br> 譬如,两情相悦?
</br> 白石堂胡思乱想,手中的菜刀剁的是越发的快,“当当当”的声响,激烈而响亮。
</br> 但菜刀明显已经脱离了肉馅,只在那凭空的剁着案板。
</br> 苏木蓝瞧得是目瞪口呆,“你这是……咋了?”
</br> 白石堂顿时回过神来,急忙用菜刀将案板上的肉馅拢了拢,接着仔细地剁起肉馅来,一边慌慌张张地回答,“没,没啥事……”
</br> ------题外话------
</br> 感谢“书友20200916224302078”投出的月票,感谢小可爱的支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