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包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农家后娘巧种田 > 农家后娘巧种田 第72节
</br> 啥是鸡蛋糕……
</br> 不仅是白竹叶,连其他三个萝卜头都有些疑惑的眨巴了一下眼睛。
</br> 不过这个困惑,在第二天上午的时候,便消散了个干净。
</br> 眼瞧着苏木蓝把鸡蛋、饴糖、面粉、油混在一起,搅拌成糊状的东西,再将这些糊分装到那些个圆圆的磨具中,由托盘盛着,放入了燃的旺旺的烤炉之中。
</br> 第234章 瞎说
</br> 柴火在底下噼噼剥剥的响,渐渐的,这香气便飘了出来。
</br> 是甜甜的香,混着鸡蛋熟时浓郁的香,带着柴火烤东西时的焦香滋味,混成了一股难以言明的香味,钻进鼻孔后,便化作了点点滴滴的口水,在嘴巴里蔓延。
</br> “真香啊。”白米豆已经忍不住把口水咽了又咽,“闻着都这么香,这鸡蛋糕怕是好吃的要命了。”
</br> “馋猫。”白竹叶在一旁扮了个鬼脸。
</br> “我才不是呢。”白米豆反驳,接着嘻嘻笑了起来,“不过就算我是馋猫,那你肯定也是,刚刚我可是数过了的,你咽口水的时候,可比我多多了呢。”
</br> “瞎说……”白竹叶捂住了口,脸被臊的通红,“我才没有呢。”
</br> “明明就有。”白米豆把刚才的鬼脸还了回去。
</br> 白竹叶气急了,伸手要往白米豆身上招呼,白米豆机灵,赶紧跑到了一旁去。
</br> 白竹叶自是不肯善罢甘休,在后面追了起来。
</br> 这对龙凤胎,便在院子里头,你追我逃的,玩闹了起来。
</br> “你们两个小心一些,莫要踢到了红薯干。”白水柳和白立夏刚把红薯干给翻了个面,见他们两个在这儿玩闹,提醒了一句。
</br> 见大姐发了话,白竹叶和白米豆便停了下来,互相又掐了一把,见苏木蓝将那烤炉里头的火给退了出来,估摸着是要开烤炉了,便急忙应了上去。
</br> 烤炉盖子打开,苏木蓝戴上了她自己设计,白竹叶缝制的隔热手套,将那铁质的托盘给端了出来。
</br> 先前那一个个圆圆的模具盛着的大半糊糊,这会儿都成了一个个冒出头的小蘑菇,泛着棕黄的色泽,且有些裂出了浅浅的纹路,露出里头浅黄色的内瓤。
</br> “真香。”四个萝卜头不约而同地抽了抽鼻子。
</br> “香就对了,待会儿吃起来更香呢。”苏木蓝抿嘴笑了笑,将托盘里头的模具都分开了一些,好方便晾凉。
</br> 片刻后,待摸着那模具不太烫了,这才将那鸡蛋糕从模具里拿了出来,放到旁边的笸箩里头。
</br> “快,尝尝。”苏木蓝拿了几个出来,分给萝卜头们,自己也拿了一个送到口中。
</br> 萝卜头们忙不迭的咬上一口。
</br> 松软,浓香,甘甜……
</br> 若是非要用两个字来形容的话,便是——好吃!
</br> “鸡蛋糕真好吃,比先前吃的那些什么绿豆糕,桂花糕啥的好吃多了呢。”白立夏道。
</br> 传统的糕点,一般是油炸或者烘烤,而口感也是以酥脆和粉居多,这样的糕点,即便是好吃,但吃的多了,到底觉得有些干,口感上也有些噎得慌。
</br> 松软可口的鸡蛋糕,对于当下的人来说,的确是有新奇感的。
</br> “嗯,还不错。”苏木蓝自己也微微点了点头。
</br> 现代社会时,她便是烘焙爱好者,鸡蛋糕的家常做法可以说烂熟于心,只是在现代时有温度和时间掌控的极为准确的烤箱,做出来的鸡蛋糕自然也就色香味俱全。
</br> 在这里要用传统的土烤炉,苏木蓝也是抱着尝试的态度来做,效果到是出乎意料的好。
</br> 第235章 斗智斗勇(月票350加更)
</br> 一边则是筹划着下回再做的时候,要不要兑点羊奶进去,再增添一些香浓的滋味。
</br> 打好的糊还有不少,第一炉鸡蛋糕烤的成功,苏木蓝心里头有了底,第二炉放进去的时候,也有些轻车熟路。
</br> 忙活了好一阵子,苏木蓝一共烤了四炉鸡蛋糕出来。
</br> 这么多的鸡蛋糕在院子里头的阴凉地儿晾着,散发着浓浓的香气,惹得整个院子都带着甜香的滋味。
</br> 枣树枝头上头飞来了几只鸟雀,在那叽叽喳喳的叫,也不知道是被树上的枣子吸引来的,还是被鸡蛋糕的香气吸引来的。
</br> 不过不管这几只鸟雀是怎么来的,却是吸引了四个萝卜头的注意,慌忙去挥了胳膊驱赶,生怕这些鸟雀飞下来,祸害了晾晒的红薯干。
</br> 可鸟雀也不怕人,任由萝卜头们在底下大呼小喝的,也不飞走,只在树枝上头跳来跳去,叽叽喳喳地叫着。
</br> 萝卜们也来的劲,跟那鸟雀开始斗智斗勇。
</br> 苏木蓝看四个孩子玩闹着,抿嘴直笑,交代他们看着院子里头的红薯干,自己拾了一些鸡蛋糕,出门去了。
</br> 冯氏喜欢美食,这东西必定不能少了她的一份。
</br> 而冯氏,在吃到松软可口的鸡蛋糕时,冲苏木蓝把大拇指竖了又竖,“真好吃,先前金北从府城带过来的牛乳菱粉香糕,说的是好吃的很,可我吃着也就一般,不如你这个吃起来香甜松软呢。”
</br> 牛乳菱粉香糕,按说是十分松软可口美味的糕点,传统的糕点里,它也算声名在外,可冯氏却说吃着不如她这个家常版的鸡蛋糕好吃,大概率是那家铺子的糕点师傅手艺不行了。
</br> “吃着好吃的话,明天我再多给你送一些。”苏木蓝笑道。
</br> “哪儿白拿,这个鸡蛋糕你怎么卖,我买上一些。”冯氏道,“到时候让永和带着去学堂吃,好吃不干又顶饱呢。”
</br> “我瞧着这东西松软可口,老少皆宜,也给先生送去一些……”
</br> 冯氏想了想,道,“这样吧,也别多,你给我烤上二十来斤就行,回娘家我也带一些去。”
</br> 张口就要二十来斤……
</br> 苏木蓝险些给口水给呛到,咳嗽了两声。
</br> “咋了?”冯氏见状,急忙伸手帮着苏木蓝拍后背。
</br> “没……没事。”苏木蓝平稳了气息,道,“二十斤,也不是烤不出这么多来,只是这东西要是放两天的话,就算不坏,也不如刚出炉好吃。”
</br> “你要是要的话,每天要个一炉,三四斤也就差不多够送人或者吃了,反正守着的嘛,不怕我跑了不是?”
</br> “那倒是。”冯氏点了点头,“那就按你说的来,先每天给我来一炉,等凑够二十斤了再说,我先把二十斤的钱给了你。”
</br> “等都做完了再给钱也不迟。”苏木蓝道。
</br> “那可不行。”冯氏拿了钱袋子往苏木蓝手中塞,“我可得先占住了,要不然回头你忙起来了,顾不上给我做咋办?”
</br> 冯氏贪嘴好美食,既是好吃的东西,那她就得先占着才好,倒也符合她的一贯作风。
</br> 第236章 叹气(月票400加更)
</br> 苏木蓝见状,笑着应了下来,也接过了钱袋子,按着比成本价略高一些,但低于卖价的价格,先收了二十斤的钱。
</br> “说起来,还有件事要求嫂子帮个忙呢。”苏木蓝笑道。
</br> “害,有啥事说就是。”冯氏略有些不满的撅了撅嘴,“用求可就见外了。”
</br> “主要这事儿呢,不太好办,估摸着得让嫂子和金北哥费些心才成了。”苏木蓝接着道,“这不快中秋节了,镇上那个铺子里头卖吃食,八月十五肯定得卖月饼才行,可我这手里头也没有做月饼的家伙什,就想着寻一个手艺好一些木匠,给刻几个模子出来。”
</br> “木匠到是好找,不过都是些做板凳椅子桌子啥的木匠,论起来做的都是粗活,不算精细,要找能刻模子的木匠……”冯氏想了好一会儿,拍了一下额头,“对,我记得先前我大嫂家孩子满十二岁圆锁的时候,金北当时请了木匠给雕了个小老虎,手艺倒是不赖。”
</br> “等他回来了,我问问他,是哪儿的木匠,接不接这个活,这眼瞧着都进八月了,也没几天,时间有些紧,我赶紧给你问,有了信儿我就赶紧给你回话。”
</br> 刚刚苏木蓝留钱的时候,冯氏也瞧得出来,价格便宜的很,只觉得苏木蓝是个实诚人。
</br> 绝对不能让实诚人吃亏。
</br> “算了,也别等金北回来了,他这会儿去地里头瞧收成了,我去叫他去,这种事儿得赶早,不然容易误事。”
</br> 冯氏说着话,鸡蛋糕也顾不得吃了,往灶房里头一放,跟院子里头的公婆说了一声,便要出门。
</br> “成,那就麻烦冯嫂子了。”苏木蓝也起了身,“刚好我也去趟里正叔家。”
</br> 白康元这段时间也帮他们家不少,苏木蓝也准备给白康元送去了一些鸡蛋糕。
</br> “那咱刚好一块走。”冯氏拉着苏木蓝出了家门,到了前头才分开。
</br> 冯氏急匆匆的往地里头走,苏木蓝则是去白康元家里头。
</br> 白康元和郑氏见苏木蓝又来送吃食,想了好一会儿,才收了下来,但也叮嘱苏木蓝,往后可不许再这么客气了。
</br> 苏木蓝只是呵呵笑了笑,没说答应的话。
</br> 还要拿着吃食去张门义家里头换羊奶,苏木蓝便不多留,寒暄几句便走了。
</br> 郑氏送着出了门,见苏木蓝走远了后,才折返回了院子里头。
</br> “这鸡蛋糕味儿真不赖,你尝尝。”白康元递给郑氏了一个,一边道,“回头从石堂家的多买上一些,让子实带一些走,给县太爷送去一些。”
</br> 给上封送礼,名贵的过于扎眼,也容易惹人非议,更是耗费太多钱财承担不起。
</br> 遇到要紧事,随大流的送些场面上的东西,平日里,反倒是要送些常用且又显得尽心的东西,譬如土特产等类的,既能拉近关系,送的东西旁人也挑不出来毛病,显得他也十分用心。
</br> “嗯。”郑氏点了点头,接着叹了口气。
</br> “咋了这是,有啥事,叹气叹成这样?”见郑氏情绪不高,白康元也有些奇怪。
</br> 第237章 媒人(月票450加更)
</br> “没啥,就是瞧着白石堂家的,好像又瘦了一些。”郑氏语气有些沉。
</br> 白康元手中往口中送的鸡蛋糕也顿了一顿,神色略暗了暗,“孤儿寡母的,大小事都得操持,也是不容易的很,现在又在镇上跟人合伙开铺子,说的是不必风吹日晒的摆摊了,可每天都得在家做吃食,地里头还有活做,肯定是累的很的。”
</br> “说起来,这白石堂,去了有多久了?”郑氏问。
</br> “我算算……”
</br> 白康元仰头望天,掐着手指头念念有词了许久,“两年了。”
</br> “两年,时候不短了。”郑氏道,“说起来,上回我听老二说,现在朝廷鼓励婚嫁生育,守孝时间可减半?”
</br> “嗯,是这么回事,从前父母、丈夫或者妻子若是故去的,要守孝三年,祖父一辈的是守孝一年,现在减半就行,像白石堂家的,也算是过了孝期了。”
</br> 白康元看了看郑氏,“平白无故的突然问这个,咋的,你想当一回媒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