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包小说网 > 玄幻小说 > 与君长诀 > 第四十四章 悔教夫婿觅封侯
转眼又临一年新岁。
本朝自建武元年以来,奸佞当权,灾异频仍,先有流民群起暴动,后有西州军阀拥兵自重,借平叛之名带兵攻入京师,挟幼帝以控驭朝政,致使天下纲纪失序,群雄诸侯纷争不休,战事屡兴不止。中原历经八载丧乱,幸有大将军傅节忠义果敢,不避艰险,率麾下义兵勤王救驾,扫灭了朝野上下一干叛臣逆党,终使海内重归安定。
这是朝廷光复旧都、重建纲纪以后迎来的第一个新岁,又适逢前不久朝中大将外出讨贼克捷而归,如此喜上添喜,自应大加庆贺。
十二月廿八,敕封的诏书由尚书台下达,大将军傅节勤勉忠烈,翼赞王室,因征讨鲜卑有功,进爵县侯,增食邑两千户,赐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赞拜不名。傅节麾下文武皆按所立军功大小依次晋封,或迁官,或加爵,不一而足。军师柳摇献策破敌有功,虽未升官,却得以幕僚之身受封南乡侯。
在这一片紧凑而有序的人事浮动之中却有一项变动显得有些不太寻常——大将军府长史顾玦由其府主大将军傅节举荐,受命迁任中书令一职。
这中书令原是天子侧近之臣,官品虽不高而职责却颇为紧要,既掌圣诏草拟,又可借此干预一国军政机密,因而该职历来皆由皇帝亲自挑选拔擢,并不曾有过臣下擅行举荐的先例。为防重臣私下里结党专权,更是不可能在权门公府的僚佐之中选任中书令;纵观本朝立国以来两百余年的国史,仅有一次例外——景帝朝的柳之仪,便是以丞相之尊身兼中书令的独一人。
顾玦乃是三年前傅节与僭越称帝的淮南王于淝水相持之时倒戈归降的广陵太守,其人虽出身寒庶却才识非凡,性情果决干练,早年尚为布衣时即对傅节心生钦慕,因此一入麾下便深得信任。而今傅节竟派此人入内朝干预机要,此举背后所隐含的企图不言自见。
手头上的政务一了结,宋斐便直奔大将军府而去。
傅节正盘着腿斜倚在案前埋头翻阅公文,一听底下的仆役禀报宋大人来访,连忙直起身整了整衣冠,改换了一副端正的跽坐之姿。
尚未见着人影,便闻得一缕沁着兰草气息的幽香随轻风散入屋中,在鼻端萦绕不歇。
宋斐轻裘缓带,足蹑云履,进门后旋即向着正前方颔首躬身,朝傅节深施一礼:“主公一切安好。”
傅节唇瓣轻抿,点了点头以示答礼,忽然笑问道:“你迁任内朝官也有些时日了,怎还是不记得改口?”
宋斐并不立即作答,仍旧低垂着眉目,而后缓缓启唇,仿佛只是在自说自话:“臣近来总是无端忆起从前与主公初相识的那段日子。彼时麾下人马不过三千,可用之谋臣良将寥寥无几,缺衣断粮更是常有之事,远不如今日这般体面。可不知为何,纵然那样的日子千般困苦,万般险恶,我却时常会想,若是可以选择,我倒宁愿回到当年,至少那个时候,我与主公彼此尚且两心相知,不似如今犹隔雾看花,互生猜嫌。”
自提笔写下荐表的那一刻始,傅节便料到早晚要面对这么一场质问,他平静地望着宋斐,脸上挂着毫无破绽的笑:“文泽是为中书令一事而来?”
宋斐昂起头,目光沉沉:“是。”
“这事是我疏忽了,我原想着顾玦与阿摇素来不睦,两人在府上共事时颇生龃龉,多有不便,这才将他打发到宫中去侍奉陛下,只是图个清静罢了,并无旁的想法。你与阿摇素来交好,他的脾气你也清楚,顾君璞此人又是个眼里揉不得半点沙子的,两人平日里势同水火,实在教人头疼。”
宋斐眸中稍显迟疑之色:“朝官数以百计,为何偏偏是中书令?主公此举,有违人臣之道。”
傅节神情渐冷:“文泽走这一遭,原是来兴师问罪的。”
“臣不敢。”宋斐俯首告罪,脊背却挺得笔直。
傅节盯着他背上嶙峋的肩胛和眉间浅淡的细纹,想起这些年两人携手并肩而行,再大的苦楚都一并咬牙扛下了,如今天下日趋承平,竟反倒生出这许多隔阂来,一时心头不忍,于是长长地叹了口气:“文泽,你我年少相识,同甘共苦八载有余,才终于走到今日。你既还肯唤我一声主公,又何必如此相疑呢?自古伴君如伴虎,我如此处心积虑,不过是为防有朝一日步了柳仲容的后尘,你竟也不能容我?”
说这话时,他的语气突然变得苍凉无力,不似往日铿锵,反教宋斐瞬间失了继续追问的底气。
或许,真是自己多心了呢……
他深吸了一口气,终于抬起双眸与傅节对视,目光凛然如电:“我绝不会让前朝的憾事在主公身上重演。”
傅节抿唇不语,深深凝视着他离去的背影,眼底思绪翻涌。
三日后便是岁首。
先时西州军强迫天子迁都西京,临行前以去旧存新为由,将洛都宫城内的几处殿宇焚烧殆尽。年前洛都光复,因物力有限,宫殿只得在故址上重新修建。为彰示朝廷承上天庇佑,浴火后重得新生、万物复始,原先举行大典所用的主殿太极殿更名为建始殿,元会便在此地进行。
尽管数日前检阅鸿胪寺递交上来的入贡名册时,傅节已兀自对着名单上赫然在列的“赫连翊”三字生了好一通闷气;可当他坐在元会的宴席上,听闻礼官高声传请南匈奴单于入殿觐见的那一刹,胸中仍是瞬间腾起了满满一腔无从宣泄的妒火。
礼官话音刚落,便听得一阵稳健有力的脚步声渐次传入殿内。
傅节的脸色霎时又暗了几分。
依旧例,四夷朝觐本无需国主亲自前往,尤其是匈奴这样强盛的部族,昔时莫说朝觐,便是连但求相安无事都已属难得。剽悍的草原霸主不甘为人臣下,屡屡出兵犯境,不知令多少中原的帝王将相寝食难安、心力交瘁。好在五十多年前匈奴内乱,最终分裂为南北两部,北匈奴首领兵败身死,残部被悉数逐出漠北。南匈奴经此一战亦是元气大伤,无力再与中原抗衡。
风水轮流转,此后数十年间,从前曾饱受匈奴欺压凌辱的辽东鲜卑慕容部日渐崛起,兵锋直指匈奴人所占据的肥沃草原,铁蹄过处,各部望风披靡。南匈奴首领赫连氏自度不可与其争锋,遂决定向中原称臣纳贡,受封日逐单于。
数月前南匈奴因襄助朝廷围剿鲜卑有功,事后得了不少赏赐。此次南单于亲自赍礼朝觐,亦有投桃报李、与天朝冰释前嫌之意。
赫连翊大摇大摆地走到大殿中央,朝着御座行了个规规矩矩的稽首大礼,随行使者紧跟在他的身后,奉上礼册国书。
天子微微颔首,正要开口说些关乎两国邦交的场面话,却见赫连翊自顾自扭头沿着大殿环视了一周,有如搜寻猎物一般,视线从列坐两侧的朝臣脸上一一扫过,最终落在了座席右前方的大将军傅节身畔。
眼见遍寻无果,他索性直接出言问道:“怎不见柳军师?”
外使入朝觐见,还未向天子问候道贺,却先关心起了一介小小军府幕僚的去向,这场面实在太过匪夷所思,众臣一时不知该如何反应,皆瞠目结舌地愣在当场。
傅节额边青筋怒绽,面色阴森至极,抬眼时眸光乍一闪动,仿佛利剑骤然出鞘,教侍立一旁的仆从不由自主地打了个寒颤。
他双目微微眯起,斜睨了一眼赫连翊,勾着唇角高声冷笑道:“柳军师昨夜在孤府中侍奉,今早上一起身便嚷着腰疼,孤已让他好生歇下了。单于若有什么事,孤可代为传达。又或是有任何想从军师口中打听到的话,也大可直接来问孤,孤必定知无不言。”
此话一出,殿中落针可闻。
坐在傅节后方的顾玦脸色铁青,也不管上头的天子还没开口,径自站起身,朝赫连翊拱手道:“单于容禀,大将军素来任诞,此话乃是酒后顽笑,当不得真。军师柳摇乃是一介僚佐,并非朝中之臣,依本朝礼制,非诏不得入朝参见。单于与其若有私谊,元会过后自行登门拜访便是了。”
“噢,原来是这样。”赫连翊恍然大悟地点点头,朝傅节回视了一眼,目光中尽是挑衅,“不过我看大将军既然如此信誓旦旦,我也不好拂了这番美意。抬上来——”
殿外的匈奴使臣闻声上前,手中捧着一只五尺来长的漆盒,外描丹凤求凰,盒盖上施以鎏金,外观厚重华丽,想必内中之物也绝非凡品。
“此乃不久前本汗外出行猎时偶然捕得的一头雪狐,毛发雪白无一丝杂色,极为难得,本汗想着昔在幽州时,柳军师穿得单薄,便取了狐狸皮毛制成这件裘衣,特赠予军师,若是军师不便,还请大将军代为转交。”
忽闻“啪”的一声脆响,傅节手中的琉璃夜光酒盏碎成了残片,几案上酒液纵横,一片狼藉。
“好啊,”他蓦地朝赫连翊弯起眼睛,言笑从容,脸上看不出半分怒意,却几乎是从齿缝间一字一字挤出了这句话,“我一定亲自转交到柳军师手上。”